不论主动云化还是被动云化,IDC云化是必由之路,有人预测三年中国IDC将基本完成云化转型。因此,对于IDC,不云化就是等死。但是,云化之后找不准定位,恐怕就是找死。IDC生死劫,就看云化后如何定位!
不是等死就是找死?IDC云化之后如何可以重生?
毫无疑问,云带给IDC的挑战是最大的。
尽管IDC拥有数据中心资源,但业务模式多为转租运营商资源,客户来源也基本相同,多是中小规模互联网企业,它们不仅对价格敏感,且喜欢将业务分散在多个IDC中,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公有云的出现更让不少中小型IDC诚惶诚恐:一方面,BAT在全国乃至全球投巨资自建数据中心,更可怕的是它们通过公有云服务抢了IDC的互联网客户。另一方面,BAT在基础网络资源价格上竞相压价,让IDC原本以转租为主的低利润状态雪上加霜。
不论主动云化还是被动云化,IDC云化是必由之路,有人预测三年中国IDC将基本完成云化转型。IDC不得不云化,但云化之后又不知如何定位。
与此同时,一些云服务商也积极向IDC靠拢,或是合作或是投资,这一行业的融合洗牌即将愈演愈烈。以国内最大独立IDC世纪互联为例,业界不仅艳羡它与微软Azure和IBMCMS在云上的合作,也看到了它在美股被做空之后接受金山私有化邀约的沉浮,未来它是否被雷军的金山云控股也是未知数。
那么其他IDC呢?云化之后该怎么办?
近日,笔者在可信云大会上采访了万国数据执行副总裁、企业服务部总经理周国龙,谈谈万国数据在云上的实践和探索以供业界思考。为什么选择万国数据?它最近可是热门企业,在刚刚举办的可信云大会上不仅成为首批云保险签约企业,还成为华为刚刚发布的企业云的战略合作伙伴。
基因的差异化
其实这家企业有一定特殊性。
众所周知,万国数据一开始的定位就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它瞄准的是容灾备份、高可用性、高等级服务的数据中心和相关增值服务,主要针对的是金融、政企、外资客户,而非纯互联网客户。
这一点很重要,使得它不仅没有在公有云来临之时面临冲击,反而找到了新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
BAT的公有云市场再热闹,政企市场依旧是横在它们面前的一道门槛。究其原因就在于:互联网公有云决定了它的规模基因,且能够解决多方面的基础问题,但是相比传统企业的复杂系统和复杂应用,又凸显出这类公有云在复杂运维和行业经验方面的不足。
当这些互联网基因的公有云今年明显向传统政企市场转舵之时,我们看到联想云、浪潮云、华为云、曙光云也都相继发布自己的云战略,毕竟它们不可能漠视这些公有云去覆盖原属自己的行业、漠视自己的合作伙伴投靠BAT阵营、漠视政企客户对云的兴趣。
都来争夺政企市场,那么万国数据可谓左右逢源。
作为中立的IDC企业,万国数据将企业级服务云品牌CloudMix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加以重点投入。对于BAT和新型的公有云企业,它们需要万国数据背后的政企客户资源,阿里云和UCloud目前都是CloudMix的合作伙伴。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万国数据的高可用数据中心资源自然是合作基础。
CloudMix就这样成为各方角力的共同伙伴,但CloudMix自己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