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同学欢笑鼓掌!) 生5:说说你心里的感受吗? 师:对的。 生5: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师:没错,对的,好,请坐!我记得在第一节课上有同学拿我和廖老师相比,很明确的结果,我是不值得一看的。当时我的心情是很低落的。但我也告诉大家一句话,还记得我是怎么说的吗? 生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我。 师:我还补充了一句,其实不要光看我的外表,我也有我独特的… 生齐:内在魅力。 师:我当时就是这样讲的,我也有我独特的内在价值。 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的生成恰好能扣住文本,“外表”与“内在”的凸显正是本课教学内容的关键词,这种紧扣文本逻辑的生成,可以说是一类有价值的生成。因此,这一拓展性质的“自由”解读成了本文文本解读的重要补充。 3备课体验是探索文本“解读世界”的重要准备 备课体验应该说非常有利于教师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备课中探索到的“解读世界”将是执教者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流程、获取课堂生成的关键性“决议案”。因此,每一名执教者尽量地让自己在课堂前做足思考功夫。在备课时候,特别是准备教授一篇新课文的时候,应该自觉并清楚意识到“自我问题式备课”的必要。“自我问题式备课”常常能帮助执教者筛选出最富有思考价值的教学细节和焦点。这些思考细节与焦点将是确立教学目标与行动的依据。 第一问:作为教师的自己,读懂文本了吗? 作家写什么了?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是怎样写的?孙绍振在《名作细读》序言中强调,“微观分析才是硬功夫,其特点是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无所穷尽的。”因此,文本研究是构成文本正确解读的开始,唯有在这里下真功夫,才会出好效果。 中学课本教材所选的文章是涉及到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类型的文学作品。其特点不同,对其进行文本解读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解读文本时,实在很有必要把握几种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和解读程序。比方说诗歌作品,文本解读则适合从语言联系诵读、意象联系想象、诗法联系比较等角度入手;对散文作品,文本解读则适合遵循入“形”寻“趣”(韵)的思路;对小说作品,文本解读则需要把握“要素、主题、写法”等三角结构。 第二问:什么才是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呢? 教点什么为好?是为我的学生教吗?怎样能教好?确定教学目标内容的重要一步就是对教材中文本价值的探索,此外就是理解这种价值对自己学生的适用性和可接受性。价值只有在学生身上获得体现才真正有效,所以教学目标看起来是解读文本所要达成的步骤,实际最后是服务于学生的,这正是教学目标的特殊力量。所以,教师备课除了花大功夫对教材做出独特意义的理解,还要把自己的学生能否理解和接受此文本都纳入目标设定的范畴。 综上所述,处理好文本解读,是确保语文课堂本质呈现的重要前提,是每位执教者步入课堂现场的磨刀功。如不能做到这一点,仅仅是凭借一些优秀的条件性因素如好的嗓音、好的文论、好的板书、好的音频、视频或资料恐怕都不足以更好展现语文课堂的特质和本色。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2]程东文.矛盾生成智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1. [3]黄荣华.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上海第二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论坛发言,2007.4. [4]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5]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