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里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饱受着争论,纠偏与回归反复进行。也因为这样,“争论”给许多一线执教者带来诸多的迷茫,使得课堂教学迅速走向了泛语文化的趋势,并影响到了教学上的方方面面。这其中,轻视文本解读成为最典型最普遍的情况,使得“无效教学”的课堂比比皆是。如果单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去观察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态,会看到以下几种类型:类似主题班会课,或为百老汇演艺课,或为语言解剖课,而富有语文的味儿早已从课堂中逃逸掉。 造成这类课堂的原因在于:执教者在课堂处理课文时,总是喜欢设计许多情境而对所教的核心内容蜻蜓点水,或浅尝辄止,或避实就虚,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也有硬撑进入文本内部,撕裂文本后仅仅在表层滑行,也有只对细节进行反复无效的关注,或习惯借用文论或术语有意拔高课堂高度,完全忽略课堂生成的逻辑性。无疑,这样的教学丢下语文的“本色和原味”,然后费力做了一些课堂娱乐,很难谈及充分的教学生成。 1任何文本解读都存在着一个“圆心” 作为一种严谨、讲究合乎科学策略的课堂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其核心逻辑是以文本解读为线索展开的思维运动,具体地讲是针对文本展开学习探究、深入、体验、收获的过程,是一趟从文本出发,凭借知识、情感、审美多种体验沿波讨源,时而还原,时而曲折,时而矛盾,时而发现,最终感悟“真谛、真相、真情”后又回归文本现实的“旅程”。 然而,无论“解读思维”的路径如何变化,文本解读必须指向与围绕文本主旨。在文本成为教学核心的前提下,解读可以大幅度扫描,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的教学面积;解读过程则表现为初步认识“文面”,剥开“文理”,看到“文底”(文心)。虽然文本的外部,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文化语境都是文本需要解读的空间涉及范围,但不会是停留的范围或下一站点,更不是另一个支点,只能是一个必要的过度环节,否则就容易造成过分热闹而逐渐偏离中心文本,即“离心式的逃逸”。有效解读针对拓展情况,会在无联系处折回,在延伸无关处停下,懂得及时、必要的回归,解读前后遵循文本中心是课堂思维发展方向的原则。有人也将这样的课堂称之为“向心式开放”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