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人的现代化概念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他的《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对现代化的具体情况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他以后,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兴起了研究热潮。 如何理解人的现代化?首先,我们需要对“现代化”的概念有所把握。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它包括从传统社会、政治向现代社会、政治,传统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依据此,人的现代化可界定为:由传统人向现代化人的转变,是与现代文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呼应的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即人的自身的现代化。 所以,简单概括之,人的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具有实现向现代化目标发展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素质。它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中的人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 2.2人的现代化与国民性发展的关系 21世纪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更新和运用,⑥所以人们需要获得新知识,包括新的思想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等,即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人所应具备的各种精神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则与国民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民性的发展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明确提出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然而,不管是国民性改造思想还是批判思想,根源都是对国民素质和精神的认识:揭露国民精神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素质的扭曲;主张“精神的转型”,主张“素质的改造”,从而改造国民的种种“劣根性”。人的现代化,主体是人,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人的精神的“美化”和“改造”。所以,国民性的发展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要求,人的现代化的推进和发展有赖于国民性发展,国民性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准备。 (2)人的现代化是国民性发展的历史性递进和深化。人的现代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的精神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它是传统向现代的一种转变。然而人的现代化并不只是现代的“专利”。在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提出就使人们认识到:不论是破旧世界还是建设新世界,都要依靠觉醒中的一代新人。所以,他们要求实现人的解放,造就一代新人。而且,不管是严复的“三民说”,还是梁启超的“新民说”,思想家们对于人的现代化的认识都没离开国民性这个主题,都围绕着国民性。所以,在向现代化逐步迈进的中国,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其历史的轨迹,它是历史进程中国民性发展的递进和深化。 3如何发展国民性以推进人的现代化 人是万物之灵,而且人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一切行为受其思想和观念的支配。观念和意识属于精神素质层面,国民性也是一种精神素质,它集中体现了民族素质的精粹。可以说,它是人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它的发展对于推进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加强国民性的发展是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教育,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3.1完善国民性发展的途径: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人们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上,从人的现代化上来认识,进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它的最终目标在于“满足全体儿童、青年、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从根本上讲,人的现代化有赖于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