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市场信息不完全的影响而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有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所谓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一方持有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他方的信息由于验证成本昂贵在经济上不现实。⑥在产学合作交易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企业和大学对有关科技成果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存在于非对称信息发生在契约签订之前,主要是对科技成果产品的品质难以根据其外部特征加以确定。 在成功地进行技术转让中,大学支付的合同签约成本只是信息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合同签订成本。而在自主产业化中,从表面上看,大学好像不存在合同签约成本,而实质上,大学在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时,同样存在合同签订后的交易成本,即合同实施成本、合同监督成本和合同保护成本。另外,大学还需支出相应的管理成本,而企业的管理成本在广义上也是一种“交易成本”,因为它同样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⑦在产学合作中,由于合作的交易成本很难观察和度量,发生在交易过程中的许多风险如何避免,这涉及到机制设计的问题。而且,交易过程中的一些交易成本虽然显而易见,可是往往难以量化。而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态度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参与合作所承担风险的大小。在规避风险的假定下,如果合约当事人规避风险的成本低于从所规避的风险中获得的收益,那么,这个人就会试图规避风险。⑧ 为了规避风险以进行可持续的产学合作大学往往会有以下行为:(1)拥有高开发价值技术成果的大学将会使交易市场尽可能成为具有完全信息的市场,以保证具有高开发价值的技术成果达到一个最优的契约选择。于是,大学就会将技术的应用价值一项一项地列出来,并加强和企业的沟通;(2)大学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会在最开始申报课题时预测以后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具有的开发价值,从而忽略基础性研究,而热衷于应用性研究,研究课题有一种短视症行为,加强了企业应用性的倾向;(3)在交易的过程中,具有高开发价值的技术成果没有获得应有转让价格,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将交易界面转移,从技术转让转移到自办产业。“道德风险”问题产生,大学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影响。为了让产学合作顺利开展下去,由于受企业的影响,大学管理会走向企业化管理状态。 4我国产学合作中大学行为价值取向变化的现实动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程度不一的“市场化”,即政府放松管制由竞争与价格机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响应市场的需求。⑨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投资成为了我国大学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在现实的产学合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防范逆向选择问题,为了使信息对称,让信息完全而充分,就会增加信息搜寻,加大信息搜寻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易成本。为了节省交易成本,企业就会选择与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界面就会发生前移。同样,在现实的合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大学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为了使信息对称,让信息完全而充分,就会增加信息搜寻,加大信息搜寻成本。对于大学来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易成本。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大学就会选择科技成果自主产业化,大学在产学合作中的交易界面出现后移,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合作模式,介入到企业的生产、营销之中。在产学合作中,还有来自大学的内部动力,如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综合竞争力等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解决大学科研经费紧张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政府对大学的拨款在逐年减少,大学要想开展科学研究,就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而要获得这些科研经费,就只能通过社会进行筹集资金,而在社会中,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感兴趣而且有直接需求的就只有企业了。企业可以通过对高校进行科研支持最先获得研究成果,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从而使产学合作得以发生。对于高校而言,则可以通过社会服务获得经济收益。高校参与产学合作的初级形式也是弱风险形式的技术转让和专利出售,能够增加高校的收入。另外,大学参与产学合作还是高校教师基于创新研究的需要。 “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着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根据OECD的界定,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也不是绝对的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⑩从这个定义来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市场化应该具有以上特点。但如果国家的命运(可以指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依赖于接受报酬的专家意见,那么教授与学生共同研究学术的时间都得用金钱来衡量。豘如果我们不对此进行限制,甚至接受它,终有一天我们将会抱怨大学正在失去作为一个公共学术机构的特征,偏离它的主要任务。这种“分心”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