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框架 通过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的研究已初现体系,国内的研究仍处在模仿阶段,但是潜力巨大,两者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都缺乏较系统的逻辑体系。因而,构建其理论研究框架就显得十分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张铁铸和周红(2007)认为要完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必须对研究可能涉及的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一)研究框架结构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趋同研究明显的主线是趋同是一个过程,包括一个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与路径选择。另一主线则立足会计准则趋同这个过程本身,包括其背景与动因、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因此,本文构建出如图所示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框架释义 依据框架的构建思路,图中有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分别反映两条研究主线。 横向视角反映的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与目的。反映的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这既是研究的主要背景,也是研究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各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向体现的是该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国内的法制环境以及利益诉求等,并进一步体现在准则趋同的执行方式上,既可以自愿执行也可能迫于某种压力强制执行。因此,在执行的路径上,可以分为“直接使用”“趋同”“认可”与“趋同认可”四种模式。 纵向视角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为核心,研究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动因、影响国际趋同的因素以及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为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两个层面,而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国际趋同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影响会计实务的处理,会计实务处理的差异又推动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属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必然具有经济后果。国际趋同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与其他社会经济影响三个方面。这表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是制度的变革,也是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博弈与均衡。 综上所述,横向视角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的实质与目的,纵向视角则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两者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具有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以往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多从单一视角或者某几个视角出发,缺乏综合视角的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正有序地向更深程度发展,对于国内的会计学术界而言,尽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是“舶来品”,但仅仅模仿国外的研究是不够的。因此,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不仅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提炼,也是未来研究的创新源泉。 四、未来研究展望及对我国的启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兴起,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论文范文现有的文献尽管已有多个角度的进展,但尚未有效构建国际趋同的研究框架。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影响因素时,没有对不同国家趋同水平差异进行解释;在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时,没有考虑不同国家机构影响力的差异。在研究对象上,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趋同研究成果很少;在研究结论上,由于样本与数据的差异导致结果的多样化,降低了研究的指导意义。因此,未来的研究要逐步克服这些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寻找创新点。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意义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过程也许会很艰难,也会很漫长,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不懈努力。因此,本文结合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构建,总结出如下启示:首先,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与经济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改革仍是当前的主题,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而是要结合转型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现实,坚定立足于制度环境、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经济基础,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其次,要拓宽研究视角。既包括在研究框架内的创新,也包括在研究框架之外的突破;既要有横向的国家之间的比较,又要有纵向的时间维度比较。既要懂得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重视国际视野,把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放在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下考量。最后,要促进研究方法创新。既要注重规范研究,也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既要参考借鉴国外的研究模型,又要创新发展具有中国背景的模型;既有强调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也不应忽略实务对理论的促进作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要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提升整体研究水平并为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祥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J].财贸研究,2001(4). [2] 夏冬林,李晓强.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 [J].会计研究,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