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增加值所占份额的变化只是一个存量的变化,而流量的变化则是该存量变化的内在体现。因此,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变化特征对我国流通业空间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体现力。图2给出了1999~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1999~2013年我国流通业的增长率总体上呈现了“倒U型”变化趋势,且增长率的波动程度较大。其中,2002~2004年期间我国流通经济较热,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长率都呈现了快速提高的态势。但在2011~2013年期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长率都呈现了快速下降的态势。比较可知,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流通业增长率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通业增长率相对较低。 这个结果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加值份额的变化规律是相呼应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流通业增加值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因此这两大区域流通业增加值的市场份额呈现不断提升态势,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相对较低,因此导致了这两大区域流通业增加值的市场份额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从2010年至2013年,东部地区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是最高的,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流通业规模远高于其他三大经济区域,因此即便增长率快速下降,在短期内东部地区流通业增加值的市场份额仍然呈现一定的提升趋势,只不过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 微观层面:流通企业和市场的空间布局变化 (一)批发和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从微观层面看,流通业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流通企业的空间布局变化,以及流通市场的空间布局变化。流通企业作为流通市场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流通业市场份额空间布局变化的重要指标。 为精确分析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企业的空间布局变化规律,本文选择流通业的两大重要门类—批发业和零售业,对其内部企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定量分析。表2给出了1999~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的空间分布,图3则给出了各区域这些企业空间布局的变化规律。 根据表2和图3的结果可知,对于批发企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在不断增加,但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批发企业的比重总体上都呈现了下降趋势。从图3四大经济区域批发企业数量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来看,中部地区批发企业比重下降最快,从1999年的19.068%下降至2012年的10.955%,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是,从2009年起,东部地区批发企业的比重又呈现了下降态势,而其余三大经济区域批发企业的比重都有上升态势。这与流通业增加值份额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笔者认为批发企业在我国范围内的空间变迁与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变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表2和图4的结果可知,对于零售企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一定的“倒U型”变化趋势,西部地区的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一定的“U型”变化趋势,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零售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总之,我国零售企业数量的空间布局并未发生变化,这与我国流通业市场份额以及批发企业数量的空间结构变迁形式存在较大差别,很可能是由于我国批发业与零售业具有不同的特点:零售企业直接服务于消费群体,其数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空间分布和收入水平的空间布局特征,当一个区域零售企业达到一定密集度后,将保持相对稳定;而批发企业数量取决于区域经济水平,因此与流通市场份额也存在较大关联。 (二)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连锁零售是零售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目前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国零售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未来零售业态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对我国连锁零售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零售业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做出解释。 表3给出了2005~ 2012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量的比重,图5则给出了各区域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比重的变化规律。根据结果可知,在2005~2012年这8年期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连锁零售企业数量的比重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都呈现微弱的波浪形变化趋势。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特征与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空间布局特征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而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较稳定的情况特征,论文格式也可以用连锁零售企业直接服务于周边消费群体,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等理由进行解释。 (三)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商品流通必然涉及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流通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与商品交易最直接相关的市场主体当属消费者与零售商。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结构变化特征可能与零售企业、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