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空间结构变迁为视角,从宏、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我国流通业的空间变化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宏观层面上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与GDP份额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相似;微观层面上批发企业的空间变迁与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变迁存在相似性,但零售企业、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结构变化相对平缓。 关键词:空间结构变迁 流通业 变化规律 引言 1999年至2013年,我国GDP总量由88282.1亿元增长到629201.7亿元,大约翻了三番;流通业增加值由14607.48亿元增长到104548.98亿元;流通业占GDP的比重由16.5%增长到16.6%。由此可见,流通业所占比重较为稳定,且一直保持重要地位。但是从长期来看,流通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缓慢增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显著,因此流通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平衡性,大至流通业规模,小至流通企业,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变化特征。 产业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较为普遍,所研究的产业领域包括旅游业、制造业等等,选择的空间范围也不尽一致。例如,张佑印、顾静、黄河清(2012)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对我国区域旅游业的空间变化差异特征进行分析;高菠阳(2012)选取电子信息制造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四大制造业部门,分别分析了各行业部门的空间变化特征,从而反映我国工业行业的空间变化特征;张建伟、赵建吉、张战仁(2013)则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发产业在江苏省的空间差异演变规律。但是,国内对流通业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以此为重点进行研究,试图探索我国流通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及数据样本 为了从空间结构变迁视角研究我国流通业的变化规律,本文将我国地区范围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4大区域。主要划分依据为国家发展策略中对于四个发展区域的发展界定:东部沿海先行发展、中部快速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或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其中西藏自治区因数据缺失较多,不列入样本范围),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特征,本文所选四大区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消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而且每个区域内这些方面的现状情况较为相似,因此选择这4个区域分析我国流通业的空间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研究我国流通业的空间结构变化情况。其中,宏观层面主要从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研究流通业整体在4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差异,主要比较指标包括: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区域流通业增长率。微观层面主要研究与流通企业的空间分布以及流通业市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比较指标包括:区域批发、零售企业的数量分布、区域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数量分布、区域亿元以上交易市场的数量分布。 由于数据获取有限,本文部分指标序列跨度为1999~2013年,部分指标序列跨度为1999~2012年或2005~2012年。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宏观层面:流通业整体的空间布局变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流通业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流通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流通业空间布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各区域流通业增长值所占份额的变化。 表1给出了1999~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图1则描述了1999~2013年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份额的空间演变趋势。根据结果可知,从1999年至2013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流通业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较高值,且呈现了不断提升的态势,从1999年的52.717%演变为56.398%。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流通业市场份额呈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流通业市场份额下降最快,从1999年的20.561%演变为17.563%,年均下降0.2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流通业市场份额呈现了上升趋势,但增速较为缓慢。但是,从2010年起,东部地区流通业市场份额又呈现了下降态势,而中部地区流通业市场份额存在小幅上升态势。同期,我国GDP在四大经济区域份额的空间变化规律与流通业份额的空间演变规律基本相似。但是,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的变化在时序上滞后于GDP份额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拉动流通业增长,而非流通业增长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我国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