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大班后,幼儿各方面能力都有显著增长,部分活动中对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也有所要求。区域游戏作为幼儿每天都要开展的游戏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在区域化的游戏中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所收获,也能让幼儿增强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本文结合日常的区域游戏实践指导,对于教师如何提升大班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一些方法的整理,希望能为大家在区域游戏中指导幼儿提高合作能力共同分享。 关键词:区域游戏 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93-02'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也是最乐于接受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在众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为幼儿提供了美工、建构、表演等多样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同时也在多个方面累计和提升知识技能。 但是,有部分区域,如益智区、美工区等许多时候还是独立操作比较多数。而随着大班幼儿能力的逐渐增强,游戏时彼此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需要也逐渐增强。如何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愉快体验和知识经验的累积?围绕这个问题,结合我在大班区域游戏中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材料加减法 在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提供非常重要,每个幼儿在游戏时都要选择材料,如何让材料发挥推动作用,成为幼儿合作的助推手? ⒈巧妙的“减”推动商讨合作 游戏时,大部分时候老师会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中小班的游戏材料的提供更要多于幼儿的人数。然后,在大班幼儿的区域游戏中,适当地“减”,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地想办法解决,从而尝试与同伴合作共用部分甚至全部的操作材料。如在阅读区,我提供了有关昆虫知识的图书供幼儿自主阅读。但是,四名幼儿三本书的情况让大家觉得有问题了。在一番商讨过后,两名幼儿自发达成了合作:共同阅读同一本图书,阅读完后再相互交换。两个共同阅读的幼儿边看图边讨论,另外两个独立阅读的幼儿看见了也被吸引了跟着凑过来一起讨论了起来。这样的“减”,让阅读区的幼儿自发实现了合作,知识的分享、讨论也就更加精彩了。 ⒉有意的“加”推动集体合作 部分游戏的独立操作性较强,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沉浸于自己的游戏中,而缺少与同伴的合作交往,在手工操作区的游戏中这样的情况尤为明显。而且,这样的游戏在讲评时也只能一一独立呈现,缺乏整体性。如果幼儿在游戏中能将自己的操作与同伴的操作合作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或者一样整体的事物,那游戏将更具有意义。教师可以在游戏区通过提供些背景图片、大的整体块面,虽然对于幼儿的操作没有用,可是,这可以让幼儿来陈列摆放自己的作品。幼儿会在摆放的过程中与同伴商讨合作,如何摆放或粘贴自己的物品,从而凸显整体美。如在手工区开设折纸的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折叠各种夏天的昆虫和动物。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用KT班预先布置好大树、河流、天空等背景,再适时地投入进手工区。在幼儿折叠好了各种昆虫之后,就纷纷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到了相应的背景上,有的萤火虫飞到了草丛里,有的萤火虫飞到了树上,还有的知了躲在了树叶后面,等等。这样,一副美丽的夏天场景就在大家的合作中自然地诞生了。 ⒊恰当的“等于”推动相互合作 建构游戏中,建构的积木种类、数量都比较充足,怎样引发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如引导幼儿构建最喜欢的幼儿园,每人构建一个当然可以。但是,也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果相互合作的话是不是会完成的速度更快一些,幼儿园的设计会不会更美一些?在幼儿接受了这样的建议后,可以引导幼儿先商讨一下,看看自己想构建的地方是否和同伴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可以鼓励幼儿进行构建内容的分工,即每个幼儿构建自己喜爱的一角,最后和同伴的组合起来就成了好玩的幼儿园了。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构建方式的分工,有个幼儿挑选合适的积木,告知同伴可以构建什么,并将积木传递到同伴手中;有的负责构建主要的建筑物;有的则负责构建周围的植物绿化等辅助材料,这样,推动了幼儿们合作构建喜爱的幼儿园。 二、情境渲染法
区域游戏开展后,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幼儿自发地投入到各个游戏中。而这些情境的创设对于促进幼儿游戏时的合作也有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