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家族,都是要有文化底蕴来支撑它的发展和延续。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班级,也需要有文化。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在班级中生活学习的主体——学生最有发言权。把班级布置得有家的感觉,让学生对班级有家的依恋,用爱去维系整个班级成员,大家合力营造和谐优秀的班级,这才是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爱 依恋 温馨的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92-01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来支撑它的发展和传承。《文化生活》教材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说到底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它更是我们学校、班级中每个人的共同的价值观的体现,学校、班级中,人人都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该有怎样的行为。我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建设属于我们班的文化的: 一、通过主题班会活动来记录每一个爱的痕迹 到底怎样才能将班级文化植入学生心中,让学生认同并执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爱。同学们对家是最有感觉的,所以建设一栋班级首先要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对家的这种依恋和爱。 2012年,我担任703班的班主任,看着一个个来自各个小学的学生们,在这里又组建成一个新的班级,怎样才能迅速让学生融入新的集体,我利用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的时机,在班上召开的第一次主题班会《有缘你我相识》,首先我在班上放了《回家》的轻音乐作为背景,让班上的同学们在这种轻松环境里自我介绍。我作为班主任,当然提前查阅了孩子们的档案资料,并事先用学校录下的联系电话和孩子们的家长做了沟通,了解了他们的一些爱好和特点,在这次班会上,我一一喊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并且对每一个孩子我都讲诉了一件与他有关系的事情,孩子们惊呆了,也感动了。他们不知道我第一次和他们见面,竟然能准确无误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与他有关的小故事。小小的举动,一下子让孩子不安的心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安定下来,对我这个陌生的老师产生了对亲人朋友的信赖与依恋。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召开了第二次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说一说,喜欢在什么样的班级中生活,孩子们大都谈到了舒适,温馨,温暖等这几个关键词,而这些都是一个家所具备的的因素。 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我连续又召开了几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管理的”家规”,为班级起班名,制定班级口号,自己策划班级教室和住宿寝室文化的布置,自己主动承担班级任务。通过几期主题班会之后,新班级已经有条不紊的渐入佳境,对班级也产生了家的感觉。班会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我始终坚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针对班级的问题和自身需要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个班级是他的家,他是班级的主人,对班级的建设,学生也有了认同感和责任,觉得自己有义务为这个“大家”出一份力。 二、让冰冷的教室和寝室“活”起来 我们金银湖中学是一所寄宿制的学校,学生每周有五天是呆在学校的。作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我们更要让它有“人气”,让教室和寝室充满家的味道,有爱的感觉,这样每个孩子才会更愿意呆在这个给他温暖的地方学习生活。我让学生自己尽自己的能力,为班级留下自己的“印记”,让他真正感受到班级是他的。有会画画和书法的李洁,胡晓庆,主动承担了班级黑板报,陈菲凡,李嘉欣,罗平凡等同学利用家里的废旧材料,制作出精美的装饰物来布置我们的“家”。王泽成是我们班的音乐才子,他为班级制作了班歌的歌曲,又有诗歌小神童之称的胡重博为班歌谱词,制作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班歌。其它的同学也尽自己的能力,为班级的图书角捐书,捐物,很快就将一个冰冷的教室打造成温馨充满爱的“家”,赋予了它生命,让它活在我们每个师生的眼里和心里。原本的两扇教室门上,被同学们贴上了温馨的标语。前门上有我们班的班名“终极三班”,我们要做最好的班级。门的里外分别贴着提醒提醒学习的温馨提示:“入门即入静,莫扰勤学人”“出门莫忘学,光阴不待人”,后门有我们班的学习口号:刻苦、务实、进取、创新,门上的语言让同学们感受到到学校来的目的的任务,提醒他认真学习,像这样没有生命的门和墙壁,都被同学们贴上了温馨又能警示同学们的话,墙壁和门都“活”了过来,成为了这个温馨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总之,建设好班级文化,建构和谐班级,让孩子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老师只需要给孩子一个平台,给他们营造出“有爱的家”,他们这群智多星就会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创建出属于他们的温馨的班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