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重朗读训练 重视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语感养成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读的理解功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是读对于运用的巨大帮助。这些表述中的“读”尽管不单单是指朗读,但朗读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看”(默读)也要从文字里“看”出声音,看出语气语调。如果没有充分的朗读训练和指导,学生的语感品位是很难达到这一步的。 熟读、美读应当成为基本的常用教学手段。因为熟读能令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说话时自然而然的“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而陶陶然的美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韵律、节奏的感受,并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为之感化,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二、说读型语感的训练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马克思说过,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长为理论家的。语感的培育只有在言语主体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对于说写型语感而言,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比听读型语感更牢固、更紧密的附着于学生主体的心理结构。如果说听读型语感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别人的点拨、引导来逐步得到完善提高的话,那么,说写型语感则除了依靠主体的不断实践外几乎别无他法。不过它毕竟是以听读型语感为基础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使得说写型语感的呈现才有可能。那么,如何给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机会呢? 1.在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情境抓住说写训练的恰当时机 吸收和表达,理解和抒发相互推进,是完全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的。而这种时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几乎都可以找到。比如,在教学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就可以在“知人论世”和体会该词意境开阔、场景宏大、语言雄健等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通过诵读感悟、情景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积极联想,充分想象,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沁园春·长沙》,可让学生先在头脑中绘制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说出画面的特点,并口头描述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教学《祝福》,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学完后,再布置“弥留之际的祥林嫂”续写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教学《雷雨》,可抓住周朴园复杂的性格、情感的多变性,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作,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既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带着镣铐跳舞”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言下之意是这个办法不太好,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好“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实践中早已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有人从古人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受到启发要求学生写一个“热”的片段,但文中不能出现“热”这个字;写一段最想说的话,题目中要有一个某某要素。类似这样“放任”和“限制”相结合的训练设计,既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话好说好写,又便于教师控制,达到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 3.加大语言转换训练的力度 所谓语言转换训练,这里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语言材料按一定要求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并进行新的表达,以求借鉴规范的语言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在语序、句式、句段的延伸、组合和关联词的转换等方面设计训练方式。这是一项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有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我们不断 探索。 4.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语文活动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仅封闭在课堂上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语感的培养也要有“大语文教育”观念,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开展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和走进生活课堂(第三课堂)。借助课外语文活动,开辩论会、演讲会,组织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当主持人、小记者、发言人,指导学生自编课本剧,自办文学刊物,为学校广播站撰稿、当播音员,为学校电视台编写节目脚本等等。通过这些动手动脑的语文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让学生走向更为自由、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去体验生活,获取更为丰富、鲜活的知识,检验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语言是实践的产物,同时又用于实践交流。我们的语文教学当然应当多给学生创设实践训练的机会,以较便捷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