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习在农机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良好的实习安排,可以起到产、学、研综合效应,因此,加强对农机本科实习的优化设置,对于提高实习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机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实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从校企联合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实习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机;实习;校企联合 作者简介:郭超(1958-)男,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现代农业装备,农业机械化工程。 前言 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我国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各地农机院校开始筹建招生,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农机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良好。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影子逐渐消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制度,没有了包分配的保障后,高校农机专业学生就业逐渐困难重重。直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农机市场的再次繁荣,市场对农机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企业对高校农机学生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1]。实习在农机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良好的实习安排,可以起到产、学、研综合效应,因此,加强对农机本科实习的优化设置,对于提高实习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农机本科生的实习内容 1.1企业参观 企业参观是农机本科实习的主要环节,主要由相关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参观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工艺线、企业的产品等,参观实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产装备,帮助学生分析各类农机产品的生产流程,近距离接触各类农机产品[2]。 1.2企业生产劳动 企业生产劳动是实习的具体化,一些农机企业在生产旺季经常劳动力不足,特别是在整机的装配环节,所以企业主动联系高校,申请本科生去企业参加临时生产劳动,学生到企业后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在工人的带领下进行劳动,同时,企业还对学生发放适当劳动报酬。企业生产劳动能够缓解企业用人压力,还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 1.3岗位见习 岗位见习主要是针对一些毕业阶段的本科生,企业和科研单位通常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见习岗位,按照岗位不同学生的见习内容也不同,见习环节一方面锻炼学生,另一方面也是考察学生,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通常会留在企业工作。岗位见习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非常吻合,能够提前培养学生的工作纪律,还能加强学生对岗位的深度认识。 2农机本科生的实习存在的问题 2.1与专业课结合力度小 当前农机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实习与学习的错位,现有实习环节的设计,并不是以课程内容为设计依据,而是以教师课程任务为依据,实习通常会安排在新学期开始或者寒暑假,这段时间老师教学任务不多。然而实习如果安排在新学期,学生的很多专业课还没有开通,此时安排学生实习,学生自己没有任何知识上的储备,到企业实习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无法看到企业的专业价值。如果实习安排在寒暑假,学生已经结束了课程考试,特别是一些科目可能很早就结束了,此时的实习无法把课程中的问题带到企业中,理论再次脱离实际[3]。 2.2与企业生产结合少 不同的企业其生产周期不同,农机企业的生产季节性更强,当前很多实习都安排在了七八九月份,此时正是企业生产、售后服务最忙的时期,企业内部车辆、工人等都比较忙碌,此时安排学生实习,不仅有一定的安全生产隐患,也会耽误企业的生产计划安排,所以很多企业为了应付学校的实习要求,通常会带领学生在企业的装配生产线快速浏览一遍,而企业的一些关键生产设备、产品研发思路等,都不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4]。 2.3实习考核目标不清晰
当前高校实习缓解普遍存在着实习考核目标不明确的弊端,农机专业学生实习结束后,只需写一份实习报告即可完成考核,而实习报告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例如实习报告中的没有与专业课相结合、没有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技术规范等相结合,从而就放松了对学生的实习约束力,在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下,学生实习的心理状态就转变成了游玩。此外,实习队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到底有多大,学校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对实习的时间选择、企业选择等,都完全停留在粗放式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