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媒介环境视域下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现状(2)

时间:2014-05-26 15:31 点击:
(二)网络舆论主体的文化程度较高。随着新世纪以来各个大学不断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虽然大学生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被称呼为天之骄子,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群体相比社会群体的文化程度较高。

  (二)网络舆论主体的文化程度较高。随着新世纪以来各个大学不断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虽然大学生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被称呼为天之骄子,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群体相比社会群体的文化程度较高。具备较高知识储备与社会期望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热衷于参与网络舆论,大多以社会主人翁自居,对各种社会问题都有兴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当前,由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区隔进一步拉大,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持续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多样性文化特征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客观存在,使得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是又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干扰与影响。

  三、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两大问题

  本文针对所在学校的大学生群体做了一项关于网络舆论的问卷调查,并配合定量研究进行了针对典型网络舆论事件因果解释的定性研究。选取样本的方法是通过全部学号进行随机起始的分层抽样法,并对抽取的样本在教室内进行控制实验类型的问卷填写。其中,大学生主体特征造成的两大问题,成为影响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关键因素,具体结果如下:

  (一)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缺乏判断能力。在对网络舆论匿名性的相关调查中,70%以上的同学认为“在阅读网络上某一信息的时候并不知道是谁发布的”,“匿名发布信息是网络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当他们想获取信息时,选择网络的人数占到总体样本的80%,只有50%左右的参与调查同学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客观原因上说,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大事,平时也会阅读那些在网络中流传的言论。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无处不至,来源难以查明,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散播虚假信息,甚至断章取义,拿一些不真实的图片与文字破坏网络的和谐与民族的团结,危害着国家和社会,给大学生的成长铺满了许多荆棘。而那些相信网络,自制力又比较差的学生,从主观原因上说,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俘虏”,肩负着为他们传播的任务。在对网络舆论接受者的冲动性的调查中,有50%的人承认自己有时做事比较冲动,而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根据网络上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判断是非对错”,将“网络舆论作为行为规范与准则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困难重重。

  (二)少数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大学生不仅容易轻信网络舆论——主要因为客观原因造成,而且还有少数大学生出于各种主观原因亲自参与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网络舆论效果。结合最近的典型网络舆论事件案例进行定性分析:2012年5月,一名20岁的山西在校大学生傅某在网上看到有关地震的帖文后,便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回帖人数短时间聚集上千,最终被行政拘留5日。无独有偶,2013年4月,一网名为“我想去汶川”的广西在校大学生郑某,在其腾讯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为:“南宁明天也地震,具体时间为上午9:00”,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经审讯,郑某承认,4月23日晚,他在一个人闲得无聊的情况下,用手机在腾讯微博上发布的这条微博,内容完全是他凭空捏造出来的。在民警的教育下,郑某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删除了该条不实微博。鉴于郑某悔过态度较好,且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对其处以行政罚款200元的处罚。在这两个案例中,傅某和郑某同为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地震问题应该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但是由于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观因素影响,通过网络舆论参与了违反社会道德的活动,破坏社会稳定,给社会带来了动乱。根据以上案例,在本文的问卷调查中,75%的被访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言论都可以在网络中随意发表的,50%的被访者承认自己有时做事比较冲动,不考虑后果。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少数的大学生有网络道德缺失的倾向,他们可能会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四、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媒介环境

  根据上文对大学生主体特征的考察与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定量研究,可以得知,大学生的主体特征是造成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现状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与自由性,决定了其参与网络舆论的积极性;而网络舆论的匿名性,又使得这种积极性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程度较高,决定了其参与网络舆论往往是出于社会正义感与责任感;而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又使得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群体容易轻信网络舆论,为了一时冲动,宁可忽视网络道德。因此,大学生群体复杂的主体特征不仅塑造了大学校园独特的文化环境,而且决定了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媒介环境。辩证的来看,与网络舆论主体的多样性与自由性同时,疏导并影响网络舆论的手段同样具备了多样性与自由性。因此,如果能通过塑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融洽校园网络舆论气氛,可以反制根源于社会背景的矛盾冲突,使之得以缓和,起到重要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具体的可行性方法可以有以下两个: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