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当前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的新形势下,大学校园的网络舆论成为热点之一,如何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网络舆论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尝试从媒介环境的角度回答诸多问题。 关键词:媒介环境;大学校园;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8日 一、何为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概念,主要指的是媒介技术会对人类的认知与社会交往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不同的媒介形式以不同的媒介文化对人类施加这种影响。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口语媒介使得人类呈现部落化,适于面对面的亲密交流;文字媒介超越时空的技术特征,使得人类交往可以脱离部落;电子媒介可以实现全球时空同步,主要是广播与电视使得人类重新回到部落状态。网络媒介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类似,但是又有所不同。相同点是网络媒介传输信息的快速化同样可以时空同步;不同点在于广播电视是印刷媒介类型的一对多的同步传播,网络媒介不仅可以一对多,而且还可以实现口语媒介类型的一对一的同步传播。 网络媒介的技术特征使得参与网络交往不同于其他的媒介交往,主要源于网络媒介的参与主体与文化环境不同。首先是参与主体,按照CNNIC的历年统计数据显示,15~25岁的青年群体是参与网络交往的主力军,因为大部分处于学生阶段,所以还关联收入较低或没有收入的变量因素;其次是文化环境,按照以往的研究成果与一般性结论,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大众文化,个性化特征明显,热衷于关注社会问题与自身诉求,折射出较多的草根情结与民粹倾向。大学校园的网络环境是网络媒介特征的充分表现,尤其是网络舆论——不仅是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还是有效手段,更能集中体现网络环境并反作用于网络环境。因此,以网络媒介的文化环境(简称网络环境)为参照,以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逻辑为视域,重点研究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特征 在党和政府倡导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激发起各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网络舆论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关乎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使学生们在和谐的校园中生活、学习和成长,使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与社会舆论既有关联性,又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并呈现舆论再生产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多样性与自由性。按照CNNIC的历年统计数据,大学生不仅是参与网络交往的主要群体,而且网络交往还是大学校园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作为网络交往参与者的大学生群体,表现为大学校园中参与网络舆论的主体。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条件,造成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如何共存互容,和谐相处,主要依靠大学校园的社会交往,尤其是网络交往形式。大学生群体除了主体多样性之外,还呈现参与网络舆论讨论形式的多样性。当前,几乎所有网络交往方式都可以产生网络舆论,其中以论坛、微博、微信为主要形式,而且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比例占据大多数。大学生群体手机上网的高使用率,又使得参与网络舆论十分自由,而且难以监督与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