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生物课堂教学生命化的演绎

时间:2014-05-20 16:10 点击:
摘要从审视生物学科价值,形成生命色彩教育观;把握动态生成资源,建构生命化生物课堂;奏响师生对话乐章,张扬课堂的生命活力;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演绎生命化教学本质四个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化课堂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生物课堂生命化演绎 中图分类


  摘要从“审视生物学科价值,形成生命色彩教育观;把握动态生成资源,建构生命化生物课堂;奏响师生对话乐章,张扬课堂的生命活力;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演绎生命化教学本质”四个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化课堂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生物课堂生命化演绎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我国对教育都是高度重视的。然而,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已经成为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场所。针对这种教育现实,有学者呼吁——教育,要让生命在场。他们主张教育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尊重人的个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倡导课堂教学的生命化。生命化的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和人生意义的觉悟。那么,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该怎样演绎和实践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呢?

  1审视生物学科价值,形成生命色彩教育观

  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生物课程都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这是由生物学内容的重要性即它的教育价值决定的。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丰富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拓展了探究问题的思路、开辟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种思维品质或方式因生物教育的实施而不断被继承、建立、传递和发展,毫无疑问,这是生物教育最具价值的部分。生物科学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物学教育可以增进学生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增进其对生命科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其审美能力,把握先进文化;增进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解,使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可以看出,对学科教育价值的认识决定教育的实践选择。生物教育应当将生命科学的新进展纳入到课程建设中,重视科技意识培养,发展系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掌握科学到理解科学。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生命色彩教育观,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严谨理性分析的态度,感觉生命的美、生命科学的美,进而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例如: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的实验结果,用限种遗传因子的无限组合解释生命的无限多样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体现的结构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奇妙的构思等。

  2把握动态生成资源,建构生命化生物课堂

  “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把握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严谨的科学观意识,是建构“生命化课堂”的有效途径。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师生在平等的交流中,产生了张力,激起彼此热烈的思考,彼此心灵的震撼,最终绽放生命之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以学生资源为例)捕捉与利用的过程可以分解为5个环节,即:显示环节(培养环节)、发现环节、分析环节、处理和使用环节以及再设计环节(图1),可以归纳为:学生的自发生成、教师的促进生成以及二次资源的生成等三条实践路线。

  2.1学生自发生成

  这是学生自发、主动的生成教学资源的方式,它包括:学生资源显现→教师发现后捕捉→教师分析(或学生分析)、判断价值→利用。例如:在“探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进程中,突然有学生问:“老师,不同的酸碱度是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影响?”这位学生课前肯定作了预习,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而且敢于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值得提倡。于是,笔者决定把“球”抛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回答:“你提的问题极有创意,它是该实验的一个无关变量,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你可以设计实验去探究。”该学生经过与同组学生交流,很快得出了把浸过酵母液的滤纸片换为普通的滤纸片,其余步骤与课本相同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显示:pH=9的烧杯中,出现了明显的气泡;pH=7的烧杯中气泡不太明显;pH=5的烧杯中没有发现气泡。从而得出酸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影响不显著,而碱会显著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结论。这个案例中,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通过进一步的探究生成了对原先实验设计更深层次的质疑和改进。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