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军不断发展的强劲支撑。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军队院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任职教育;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军不断发展的强劲支撑 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2014年1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到:“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青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广大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按照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提升创新价值的要求,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组合。” 从世界范围内看,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大多以强调“职业”性为主,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创新人才对于我军的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比如,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对接天宫一号,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先河;嫦娥三号的奔月行动,在月球上实现了成功落地,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天河二号”重夺世界超级计算机头名……这些都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奉献。 创新人才对于军队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进的装备技术和创新性成果是无法通过采购来实现的,装备科技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与其自主创新密不可分。美国的军事装备技术在某些方面处于垄断地位,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其高科技创新人才的贡献,离开创新人才,美国将失去其技术制高点的地位。 创新人才是相对于常规人才的称谓,在军队人才中创新人才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以常规人才为主。目前,军队在培养人才时开始逐步重视实践对于历练作用,但培养创新意识却没有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创新人才?众说纷纭。大部分人认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创新人才。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 字典里对于创新一词的阐释是:“创造新的,革新。”可见,出新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特质,不出新则无法称其为创新。我国传统教育是以教育者传授知识,被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为特点的教育。这种教育忽视了对于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工作适应能力差、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若想造就一流的、能够影响世界军事界的大师级人物,靠传统教育何以成事? 国防大学李现平教授曾感叹道:“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都以知识创新为主要使命,而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使命;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普遍以小班研讨互动交流的形式展开日常教学,而不以大课讲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多以培养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成绩,而不以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成绩;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能够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而目前中国的大学却做不到。质言之,今日中国高等教育保持了高等教育的形体,却丢失了高等教育的灵魂,散失了高等教育之所以为‘高’、大学之所以为‘大’的本质规定性,徒有虚名而已。这样的大学规模再大、学生再多、设施再豪华,又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呢?” 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对于军队建设,对于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卫星发射、高尖端武器试验定型等光荣使命至关重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和模式 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如下特质: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使,也是其创新的驱动力。二是具有批判思维,敢于质疑一切,质疑权威论断,不以某个学界权威人物说了什么就盲目跟从。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提出新的论断,产生新的想法创意,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三是具有持久探索的毅力和勇不退缩的精神。创新人才不一定要出自名校,不一定要获得高分,然而必须具有探索精神。没有持久探索的精神就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心,没有永不退缩的精神就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挫败感,打退堂鼓,从而放弃努力,造成前功尽弃。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若不能一鼓作气,则易再鼓而衰,三而竭。四是具有奉献精神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抱负。胸怀民族复兴的伟大抱负才具有使命感,才能全身心地倾注毕生精力去奉献自己的一切。五是具有开阔的胸怀,愿意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和别人正确的建议与意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具有创新条件的人才能成为创新人才。美军职业教育已经由原来的教学员“思考什么”,转为教学员“如何思考”,注重挖掘培养人的批判思维和战略思维。
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原来教学员“学什么”转为“如何去学,如何去探索”。要改变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大胆探索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