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赏识——使“后进生”唤起“潜意识中的小巨人”。在教学中,我们通常把那些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称之为“后进生”。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对待这一部分学生的一致态度为:放任不管,好一点的老师就给他们补课,进展不大时就对其辱骂或索性不管。我们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世界上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人,为什么要用一样的尺度去看待他们呢?我们有时不如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赏识他们,把要求放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用赏识的方式温暖了他们的心,唤醒了潜意识中的小巨人,是他意识到我也会成功,我也会被别人赏识。这不比补课、批评、怠慢的威力大吗? 4.赏识——从期待成功到真正成功。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校长把名单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天都很关心表扬这些学生,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期望能把一个人内在的潜力给充分的发掘出来,产生巨大的威力。它就如同一枚火把,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释放出它的能量。 5.赏识——缓和师生关系的纽带。面对当前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学生偶然出现的缺点、错误,总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指责等现象,在无形中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身心都在承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和压抑。 对于有上述现象的教育工作者们我提议你们:请用炙热的眼光去赏识您的学生吧,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想。“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发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即使是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的动作都会让自己的心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我们都有学生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何尝不想得到别人的表扬。一句微小的鼓励话语,一个不轻易的眼神,也许大家不会注意到它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但对于学生来说,那就是春天的雨露滋润了心田,冬天的暖流身心舒坦。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关系,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和蔼,他会更加深刻记住那个给他温暖的大哥哥、大姐姐。 三、赏识教育的运用 虽然赏识教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赏识应有一个度,赏识并非意味着纵容,因此在赏识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赏识应求真、求实。我说的“真”是真心真意赏识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刻意地追求赏识,不管学生做得是好是坏,都一味地表扬,这样长此以往会让学生感到十分的做作,而失去了赏识它本身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不应该为了夸奖而夸奖,应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这样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才会真正的有威力。 2.赏识应与“批评”共存。赏识教育应有一个度,如果一味的赏识,会模糊孩子的认识,让孩子分不清对与错。因此我提倡必要的批评与赏识应同时存在,我相信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孩子是缺乏真正判断力的,他们往往是根据别人的评价来发展自己。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赏识时,切不可只知赞扬而不知适度地批评。 3.赏识应全面、具体、及时。在赏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说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我认为如果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就太不合适了。在我们如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分数已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了。因此对于学生的赏识,我们应全面,切不可只看局部而忽视整体。另外,当发现学生的优点时,要及时的而提出表扬和赞赏,这样既让学生为什么会被表扬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方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教育。 总之,在我看来,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的需求。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反的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大,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只是好学生应该得到赏识,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