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舞蹈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营造氛围,科学训练。舞蹈基训很严格,压腿、劈叉、踢腿、擦地枯燥,又累又痛,时间不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甚至会逐渐消失,并为一种厌烦的情绪所代替。因而,要在精心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将舞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不同情况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情绪,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情绪,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在紧张、明快而又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舞蹈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性的节奏训练、舞步训练、民族舞蹈训练,还有利用学生熟悉的音乐,编排些短小、形象、生动、动作性强等的组合贯穿于教学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全面训练的目的.既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性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另外,针对学生态度、基础水平、意志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基础较扎实、潜质较好的学生可进行难度稍大、稍严格的训练,对其他学生也不可忽视.给予多表扬、多鼓励,多接触舞蹈,对学习充满信心。在舞蹈教学中因材施教,能使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相应发展.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而且能在同学中间形成一股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二)形神兼备,为情而舞。舞蹈是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朴素的情感,在训练时,不单要传授知识技巧,更要加强表现动作的内涵、感染、激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每一个姿态,每一个动作组合要引导学生投人感情,用心而舞和呼吸、意念融合,体会韵律感,体会手眼身步法的和谐。比如学习藏族动作组合,脚、膝、腰、头等的配合要和呼吸意念融合,气息随着动作延伸、传递,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藏族的音乐、文化、历史和藏族民间舞的独特韵律,外部动作和内心感情融合起来,做到为情感而舞。让舞蹈结合心灵的真实呼唤,让学生学会用肢体语言表现和感受内心世界的情感。 (三)聆听音乐,感受意境。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激发舞蹈的想象力,舞蹈也让音乐更加丰富。音乐与舞蹈有着共同的节奏、内涵、情感。在教学中,不单是口数8个8拍,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更要让学生学会用心聆听音乐。先为音乐激动而激动,也可闭上眼睛,反复聆听感受音乐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想象。让音乐先在心灵中舞动,由内心去感受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的配合,觉得每一个音符是从飘动的舞姿中流淌。比如先播放一段音乐,学生反复聆听后说:“这段音乐欢快时节奏鲜明有弹性,表现了人民内心的喜悦,宁静时曲凋轻柔缠绵,浪漫抒情,洋溢着草原的芬芳。”还有的说:“这段音乐令人向往,旋律时而低回,时而昂扬,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当学生把听觉感受与舞蹈感受融合在一起,更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增强其舞蹈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舞蹈,在舞蹈声中感受音乐。 (四)全面欣赏,拓展知识。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在教学中,从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蕾舞等不同舞种中精选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接播放欣赏,学生可以直观全方位的感受舞蹈中音乐、舞台、画面、服装等与身体表现力的和谐,了解舞蹈的渊源、文化、历史,能够更好地分辨、学习这些舞蹈作品的不同风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其中,中国民族舞是中国舞蹈的精髓,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体会音乐与舞蹈的风味,也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跟着VCD学跳优秀的民族舞蹈片断。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感悟符民族艺术风格之美,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丰富的舞蹈语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陈娜.浅谈少儿舞蹈教学中音乐的运用[J].音乐天地,2011(09). [3]张甜甜.浅谈舞蹈进音乐课堂[J].黑龙江科技信,201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