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音乐;教学 舞蹈与音乐是不可分离的姊妹艺术,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千戚羽旌,谓之乐。”在艺术的世界里,哪里有舞蹈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的回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倡学科综合,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舞蹈艺术与音乐课堂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丰富情感表现,愉悦身心健康。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的价值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言之不足舞蹈之”道出了人类表达情感的状态。当人们感物而动,产生情感时,就会调动一切手段,如语言、声音、动作等.其中动作往往用以表达人的最强烈的感情。原始人用狂放的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求。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先生曾在抗日战争中跳起“义勇军进行曲舞”.慷慨激昂地鼓舞大众的斗志。在教学中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的表现。对学生来说。自己表现的形式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舞蹈丰富多彩的动作,既能使关节灵活、肌肉富有弹性,又能去除多余的脂肪,减轻体重,使身材苗条.还能有的放失地将人的肢体按照美的规律去雕琢。 (二)掌握礼仪仪表,美化形体气质。从历史上看。人的身体文明还和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乐舞教育就是一种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态美的教育。以叩首、跪拜、谦让等礼节性的动作为主。在进退俯仰中体现出合宜的崇敬虔诚之情,在庄严肃穆的动作姿态中表现出威仪之美、端庄之美.从而培养“文质彬彬”的气质。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的教学是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练习中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都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而良好的形体特点又会使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础。 (三)增进合作体验,拓展想象创新。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合作”是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结果。表演舞刨编的小组合作,集体舞排练时的团队合作都给合作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升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舞蹈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使身体动作协调,使大脑不断地调整,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