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围绕“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的话题,笔者认为从三个方面进行自然渗透比较好,一是课文学习自然渗透,二是课外活动自然渗透,三是作文指导自然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环保 当今环保问题,国家很重视,可国民的环保意识整体还跟不上。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比比皆是;偷猎、贩卖野生动物,屡禁不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江河现象依然存在;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面对如此状况,还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国民的环保教育,须从娃娃抓起,因为他们是国家的花朵和未来。这就需要我们中小学老师承担起这个责任,引导他们从小就学会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渗透环保教育。那如何渗透效果会比较好?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然渗透会比较好。 一.课文学习自然渗透 我们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课文是渗透环保教育的好材料。有写自然风景的课文,如《春》;有写动物的课文,如《珍珠鸟》;有写科学知识的课文,如《看云识天气》;有写名胜古迹的课文,如《苏州园林》;有直写生态问题的课文,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们根据这五类课文的内容及特点,设置相应的环保教育内容进行渗透,便可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1.用写景的课文,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写景的课文在教材里安排比较多,有写春景的,如朱自清的《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有写夏景的,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两三点雨山前”。有写秋景的,如何其芳的《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有写冬景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千里冰封……看红装素裹”。有写山川之景的,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有时见日”。有写湖泊之景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静影沉壁”。我们如能紧紧地抓住这些美景,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品味,学生不可能不因大自然的如此娇美而无动于衷,他们将激动不已,油然而生起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有了爱,自然就会去保护。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目的。这就叫着不动声色的教育。 2.用写动物的课文,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教材里安排这类课文不多,但用来渗透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教育,却是很好的文章。如冯骥才的《珍珠鸟》,写珍珠鸟的可爱,你爱它,它爱你,与你亲近,给你友好,陪伴着你。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可燃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又可让学生明白怎样去与动物和谐共处,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目的。 3.用写科学知识的课文,教育学生走低碳之路,反对污染空气。如我讲《看云识天气》,引导学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之后,话锋一转,进入环保教育。 指出只有在空中没有雾霾的笼罩之时,方能看云识天气,如果空中浮尘太多,老是笼罩着雾霾,怎么看?像我们东北、华北一带的城市上空,污染严重,不时雾霾围城,而且十分严重,见不到蓝天,见不到白云,怎么看云识天气?为何雾霾如此严重,原因主要有三: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尤其是机动车尾气,污染空气日益严重,严重损害人的健康。当今,交通发达,城市机动车几乎泛滥成灾,每日大量的尾气直入空中。我们不能再漠然视之,应行动起来,反对污染空气,告知我们的家人、亲戚、朋友,走低碳之路,少开私家机动车,长距离坐公交,中距离骑自行车,短距离步行,减少尾气排放,救救我们的空气,还我们一片蓝天。 教育效果很好,学生听得很认真,且深受触动。 4.用写名胜古迹的课文,教育学生爱护名胜古迹,反对污染旅游环境。如讲《苏州园林》,引导学生欣赏园林之美后,提出一个假设,来一个反问,如果游园人,乱扔垃圾,随处可见饮料罐,塑料袋、纸袋、饭盒、纸巾、果皮、蛋壳等垃圾,你说园林还美吗?学生自然会觉得“不美”。然后再列举在名胜古迹之地乱扔垃圾、污染环境的种种现象,并配以图片展示,将引起学生对此行为的反感。有了反感,自然就会反对。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爱护名胜古迹,反对污染旅游环境的目的。
5.用直写生态问题的课文,教育学生敬畏自然,反对破坏生态环境。如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弄清美丽的仙湖为何会消逝,成为了令人恐怖的地方,找到答案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然后顺势教育学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破坏生态环境。这样,学生将欣然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