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解说】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的建构进行合理安排、智性思索,否则,课堂就缺少了整体的严谨、各部分联系的严密。课堂建构的智性之美,需要教师对文本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对课堂有宏观的思考、布局。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得体。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单元要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属于“文明的对话”专题中“审视传统”板块,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可围绕专题教学目标中的两点展开: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2.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写出内容提要。新课标的要求是“用教材教”,这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目标的制定,还可尽量体现选文特色。《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作者庞朴先生一贯重视辩证思维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所以能力目标还可以定为: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综上,本堂课的目标确立为: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2.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并且正确对待。 其次是课堂教学节奏的合理。所谓教学节奏,指的是教学过程的详略、主次的安排,课堂高潮、亮点的设置。让教学节奏尽量与文本的节奏和谐一致。这篇文章是小标题式的,开头的三段是总说“传统”,接下来的三个小标题是:“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与包袱”。很显然中间两块分别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锻炼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的抓手,应是课堂交流的重点,须详教。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四部分“财富与包袱”是个难点,可让学生结合生活,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这是课堂后半部分的难点,也是课堂又一次高潮的出现。 再次是课堂内在结构的严密。本堂课以传统节日的话题导入,“再过一个星期,我们头顶的月亮将是一年中最大最亮的时候。举头望月,你会有哪些联想呢?”学生首先会联想到传统节日的来临,还会联想到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还会想到中国人望月常常引发的情感——思念、团圆。在辨析了主体部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后,再联系导入的话题:“我们再来看一开始提到的“月亮”这一载体,在联想到的这些内容中,你觉得哪些是传统文化?哪些是文化传统?”课堂这样设计,即可通过形象的载体把握抽象的概念,又使课堂结构更严密。在讨论了文章第三部分使用的辨证思维的方法后,为了活学活用,接下来便安排学生辩证地分析应如何对待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传统。为了加深对“财富与包袱”部分的理解,课堂还设计了对“网祭”进行辨证分析的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辨证思维的方法。通过缜密的设计,方法得到了巩固,认识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课堂前后呼应。 课堂别具匠心的建构,更能助推课堂的生成,更能内化学生的情感。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建构也不尽相同,让学生徜徉在语文课堂摇曳多姿、充满智性之美的花海中,便可尽情感受语文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