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统计,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的整体体质下降,为此,引起了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关注。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增加学生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质量,而学生在学校的锻炼时间又很有限,由国家提出的“向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要质量”这个口号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推行、计划、实施等各环节进行的改革和创新,总结几年来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探索尝试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7-02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看电视等相对静止的活动中不能自拔,这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导致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差。除了学习压力大,学生和家长不重视体育锻炼之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限制,使得体育活动难以开展,这也是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以徒手操为主,创编操、专业操、集体舞等为辅,配以游戏、竞赛等各种小型体育活动。还可与文化、艺术等多学科整合,并以音乐相烘托,为学生营造多种氛围,增加多方位渲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改革和创新,是巩固和提高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主阵地,它是校风校纪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我们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原有的课间操形式相比,其特点表现在活动时间长,内容和形式多样,师生参与面广。启动之初,曾在部分教师和家长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通过学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大家提高认识,了解了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在教师会、家长会、学生晨会上做宣传使大家认识到,此项活动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缓解学习疲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活动还能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争取胜利的信心与勇气,承受失败挫折的能力。全体教师都切实感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大家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增强学生的体质,缓解的学习疲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等多项素质,具有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资源 1.人力资源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运作离不开几个主导力量的推动作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统筹和安排各年级的比赛和活动场地。班主任在实施时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等。当这些力量充分发挥时大课间的体育活动质量才可以得到保证,这些都是体育组非常重要的资源,只有和学校这些力量整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大课间的高效进行。 2.物力资源
各学期学校会根据各班要求添置体育器材,并要求各班做好保存和管理,同时鼓励各班自制和自带体育器材进行活动。另外各班要充分利用好场地优势,如舞台、体操器械场等开展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