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94-01 人的行为源泉是其心理需要,即人对某种事物或精神的渴望和追求。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管理,要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管理。 那么,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有知识的,也有精神的,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有浅层的,也有深层次的。但是他们的需要更多地集中地在较高层次精神上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求尊重,包括自尊与受人尊敬两个方面。这种需要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关键的需要。(2)求理解,主要指学生有知己的老师,有和谐融洽的环境,能心情舒畅地学习。(3)求信任,主要指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得到赏识,得到重用,能愉快地担当重任,发挥才干。(4)求成就,主要指学生渴望学习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仅仅是实现心理管理的前提。管理心理学认为,绩效=能力×激励。因此可以看出,影响管理绩效的两个变量,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激励,能力是素质,激励是手段,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者来说,要有效地实施心理管理,就必须在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针对学生心理的需要,在"激励"这个变量上做好文章,做大文章,具体地说,就是运用激励手段,通过满足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取得最佳的管理绩效。 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管理,关键要念好"五子经"即"爱""诚""情""理""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五子经"就是心理管理的五个原则和五条途径。念好了这"五子经"才有可能叩开学生心灵的窗扉,达到沟通人心,凝集人心,激励人心的管理目的。 "爱"即以爱导人,"爱"是心灵沟通的保障。要让学生心理上理解你,行动上跟着你,你自己首先得爱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热爱学生。对学生要爱得深,爱得切,有爱生如子的情感。热爱学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特长生,而忽视中等生、后进生,爱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这种爱渗透着教师的心血,是严师益友般的爱。教师的爱折射到学生身上,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激情。 "诚"即以诚待人。诚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要诚心赏识学生的才智和能力,维护荣誉和威信,真诚帮助成才,公平评价每一个学生,另外,遇到分歧时,要与学生坦诚相见,不绕弯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的和谐氛围。 "情",即以情感人。情是心里共融的催化剂。用情触动人的心扉,才能唤起深层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教师要努力在情字上下功夫,变无情管理为有情管理,设法创造一种以情感沟通为基础的心理效应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五多:思想上多关心爱护,使用上多信任支持,平时多理解、帮助,学习上多指导培养,生活上多照顾、体贴。 "理",即以理服人。"理"是心理沟通的支撑点。我们对学生管理中,既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又要使我们的管理合乎科学性和平等性,做到讲"理"。当学生做了错事,不能粗暴的指责,训斥和无情处罚,应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用"理"规范思想和行为,有时几句贴心的话,讲理的话,宽慰的话,不但使犯错误的学生深深自责,心服口服,而且能使他们正确的对待挫折和错误。 "德",即以德化人。"德"是心里共荣的催生素。教师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途径。常言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现身说法,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能取代的。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注重自身思维品质、师德修养等方面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潜在的,无形的、巨大的,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态的,非智力因素的教科书。实践证明,道德感化比任何说教都要更容易"掠夺人心"。 总之,管人重管心,管心重管情,但如果能突出学生的心理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取得最佳管理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