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两翼;差异;组织 作为高校共青团战线“一体两翼”工作格局中的“两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其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如何有效利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资源,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会与学生社团两个组织有很多相同点,比如说,二者都接受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同,部分功能重叠等等,但是学生会与学生社团在组织性质、组织功能、组织成员、组织活动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研究,以期对两个组织科学分类指导,有效协调,从而使两个组织形成合力。 一、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间存在的差异 从组织性质、组织生成、组织功能这三个方面看,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 (一)从组织的性质来看。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把学生社团界定为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学生志同道合的组织。在《北京高等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学生社团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团结和带动各会员单位进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社团成员的成长成才,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弘扬先进文化,服务首都发展作贡献。也明确了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社团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学生会作为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不仅有服务同学的责任,更有协助校方的义务,其特征可以用两个字作简要概括“桥梁”。由于“桥梁”的特征,决定了学生会组织的“自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他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相结合的特征。而学生社团虽然也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查,但其更注重依据自身特点来发展,学生社团的最大特征可概括为以兴趣为基础的“志同道合”,并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治”特质。 (二)从组织的生成来看 1、组织生成的历史。1919年6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和留日学生代表六十余人,在上海召开代表大会,宣告全国学联正式成立。而高校学生社团是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逐渐发展壮大的,上世纪90年代至今是其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学生会与学生社团两个组织的生成历史来看,学生会的历史更为久远和厚重,学生社团的历史则相对年轻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组织生成的原动力。学生会成立的原始动机就肩负有振兴祖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较为沉重,其既是学生的一个群众性组织,也是学生的一个政治性组织。学生社团成立的原始动机则主要偏向某种兴趣和爱好,较为轻松和随意,其既是一个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组织,成员加入的目的主要是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信奉的是“我存在、我快乐”,是学生注重完善自身、发展个性的体现。 (三)从组织的活动方式来看 1、活动的自主性。学生会活动的导向性较强,自主性有限。学生会在服务同学、维护同学具体利益的同时,积极配合共青团的中心工作,在广大同学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生会的重大活动往往与某段时间内党政工作中心和团的工作重点相互响应,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较大。社团往往是按照成员自身兴趣开展活动,并不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管理单位如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只是提出建议,并不给予具体指示。
2、活动的“社会意义性”。学生会活动具备主观上的社会现实意义,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活动的现实意义。其活动的开展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设定主题——把主题融入活动——活动开展——释放意义达到实际教育效果、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意义设计。融入载体和释放的过程、学生会活动注重的是对全体的引导,社团注重的是对局部需求的满足。除此之外,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在组织的运行机制、运作规范方面也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