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消费主义思潮也迅速在我国蔓延,特别是对我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正确认识消费主义,遏制消费主义思潮,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消费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大任务。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符号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商品匮乏的年代已经过去。琳琅满目的商品极大地刺激了人们潜藏的消费欲望,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盛行,极大地颠覆着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1]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正成为一支新兴的消费大军,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对于他们的意义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一、消费主义在我国的现状 在价值观念方面,消费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其消费目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占有。在行为实践方面,消费主义主张超前消费、时尚消费、攀比消费,其结果是人的异化。这些异化的价值观念在青年群体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月光族”、“辣奢族”等名词的出现,就是对这些消费现象的揭示。消费主义所提倡的主张与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而很快被理解和接受。其主张之一是消费越多越幸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与其消费商品的数量和档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一个人消费的越多,他就越幸福,因此,在同等条件下,消费主义奉行者为了获得所谓的幸福,就会不断地投入到消费的洪流之中,紧紧跟随消费的潮流,不断追求更高级、更奢侈的产品,把消费档次与个人的身份、乃至个人的品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消费主义思潮所带来的挑战 消费主义思潮的涌入,极大地颠覆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消费主义带动下,人们乐此不疲地消费各种流行、新潮、时尚、标新立异的商品。人们的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然的生理需要,而更多渗透到了是出于一种表现自我价值、自我品味、自我特性的驱动。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更为广泛的变化是消费社会的出现,它强调花销和占有物质;并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和谴责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2]这种价值观的颠覆,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的幸福、审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勤劳节俭、永恒则成了被嘲讽和戏谑的对象。 (一)对幸福观念的颠覆
消费社会强调消费至上主义,将个人的幸福解说为消费的快感。消费就是一切,一切为了消费。“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3]个人的满足感、自尊感、优越感维系于对新潮商品的不断占有、不断更新、不断享受。然而,建立在欲望基础上的幸福是肤浅的、短暂的,不可靠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无尽的需要却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实现,在物质王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被消费主义文化所蒙蔽的人,其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实质上是社会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要的一切行为都只能是可悲挣扎,是徒劳,最终人将会被欲望追逐得越加疲惫,不知幸福为何物。[4]与此同时,人的精神追求也就被放逐了,浪迹于多变的、不可靠的欲望之海,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死屋手记》中曾写到:“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吃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裂掉。”[5]这可谓道出了消费社会的幸福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