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直处于积极引导的地位,不断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学生在获取和运用历史知识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通过情境的精心设计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上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不断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索形成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从思考历史、诘问历史到评判历史的能力,最终达到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 3.课堂外情境创设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远去,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的培养,仅仅从课堂内的教学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依据课堂外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限制,采取广泛的形式,如针对某一有争议的历史课题开展辩论赛、实地采访、参观各种历史古迹等,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或合作探究学生的模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布置的任务。 通过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深度解析和客观的价值评价,让学生明辨真理,认知“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根本区别,从而让学生对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共鸣,并最终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小结 在教育部提出的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指引下,本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做了明确,并提出了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向,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化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要进一步强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主导地位,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探究中,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认知的过程中经历心理、情感上的体验,最后教师的历史教学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课堂外的情境创设也必不可少。 总之,实现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历史课程教学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合情合理,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最终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 [2]薛伟红.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3]于萍.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