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型历史学科最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自身情感的丰富和独立人格的塑造。但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种高要求,因而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授课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突破与创新,以达成这一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创设 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程度和激烈竞争都需要社会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只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而完全忽视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这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在认知过程中无法通过情感上的深入体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现实和目标的矛盾一直是历史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客观定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情境创设为主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中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求时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是快乐的内心体验;态度指的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可能采取的某种行动,如积极或消极的学习态度、乐观或悲观的生活态度、宽容或苛刻的交友态度等;而价值观则是一种评判事物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与社会、科学与人文、人类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以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入手。 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强化 从新课程的观点来看,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和思辨性兼具的学科,教师不仅承担着历史知识传授的责任,还肩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迫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思维观念,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师有义务和责任通过丰富的历史素材这一载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课堂内情境创设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高度统一,师生之间应营造一种平等、自由沟通的融洽氛围。
以情境创设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下面几个基本步骤:首先教师根据自身课堂教学经验和历史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活动等情境,以此作为课堂的导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和合理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的观察、分析,挖掘该情境的本质;第三步则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的形式,提出初步的问题解决或完成活动的设想;第四步学生根据设想进行推理论证,以求得系统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第五步则是学生在原有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尝试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