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本科阶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进策略(3)

时间:2014-04-11 13:11 点击:
(4)改革现有学生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制度既是检验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向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通识课程实施策略中,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从注重对学

  (4)改革现有学生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制度既是检验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向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通识课程实施策略中,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同时,对于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以及学风和校风等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以便全面测评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具体而言,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于一般课程的考察。

  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把握程度和是否受到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影响,以及学生在这一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及对学生的精神启迪。通识课程设置要着重于考量学生能否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去识别、判断与分析周遭的社会事件和生活琐事,进而去恰当地鉴赏、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正确考量学生能否运用恰当的表达、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进行有效的活动。那种以测验知识掌握为主的具有正确答案的考试方法只可以用于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极少数科目,但是像写论文、分析事件、做调查报告以及创作和表演等动态和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应更为提倡。教师最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举的形式考察学生,甚至可以给再课堂上用于挑战权威的学生加分。教师可以使用新颖的形式和多变的题材从多方面考察学生。

  第二,对于隐性课程的考察。

  大学校园中的隐性课程,多为学校的校风、学风,也包括各级各类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等。这部分内容虽然难以量化,但是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有着莫大的意义,需要设定指标来进行测评。

  笔者认为,对于隐性课程的考察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和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发现程度。具体测评指标有:该活动是否与该生所学的课程有关联;学生有无突出表现;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发现了某些问题;学生是否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依靠感性猜测和生活经验还是理性判断和所学知识;学生参与这个活动的主要收获等。

  第三,对学生成绩的判定。

  学生的最终成绩应该包括两部分,一般课程考察和教师的隐性课程评价,其中一般课程考察满分100分,占最终成绩的70%(需要按比例换算),隐性课程评价满分30分,占总分的30%(无需比例换算),具体情况如下:

  通识教育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的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且其推行也要依靠各个环节的相辅相成。通识教育势在必行,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自由民主的社会政治体制下,做一个有教养、有勇气、明是非、可以理性地思考、而不会随波逐流的人,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因此,通识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A·C奥恩斯坦[美],美国教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续润华,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课程论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

  [3]罗伯特·S·赫钦斯(美),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