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哲学、数学一直是被当作一门课或者一个专业来处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中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是大学数学几乎就已经是他们哲学和数学生命中仅存的一抹光亮了。现在大学所要做的,就是要把这单一的一门课转变成培养学生哲学和数学思维的一系列课程,在低年级时以较充裕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锻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哲学,如何将思政类课程资源运用到哲学核心能力的锻造上,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帮助学生遨游哲学海洋的一页扁舟,将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于美学来说,我国大学普遍在正式课程上对其没有很好的重视,但是愈发繁荣的校园文化活动却又为美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隐性课程,增强各高校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美学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也可以大大降低学校的课改成本。 关于各类外围课程的设置,这部分课程的设置应该与现有的专业课体系联系起来,专业课体系内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把这部分资源的既定顺序打破,与现有其他专业的课程资源按“情境化”和“话题化”的原则进行整合,以问题意识来统领专业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外围课程并不是专业课程改头换面的出现,虽然科目名称上还是那些科目,但是统领思想发生了改变,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加之核心课程的作用,教育影响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旧有的专业课程要在课程专家和任课教师协商后进行一定的修正,修正的内容包括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在学习上难度和要求的不同,本专业中有哪些课程不适宜向外专业学生开放,本门课程向外延伸点在哪里,本门课程如何与其他专业相联系,本门课程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等等。对于原先占有比较大学分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类课程,应该把它们规定为外围课程的范畴,但是由于其工具性质明显,可以保留其公共必修课的地位。 (2)淡化学科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界限 具体来说,首先要取消现有的阶段性的授课方式,即让三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伴随每一位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打破低年级教授通识教育、高年级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哲学、数学和美学不仅教学内容众多,而且本身还是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值得青年学生长时间的浸润,短时间知识的传授不仅让学生难以了解其本质内涵,更难以借此来训练他们的思维张力,难以刺激他们的思想活动,最终也难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深层认识。如果把哲学、数学和美学这三个门类的课程放在整个大学四年之中,让这三类课程始终陪伴学生生活的始终,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智慧人生。 其次,各学院、各专业开放专业课程,也就是在保证满足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将专业课程为开放全校通识教育公选课程,用庞大的专业课程资源填充通识教育公选课课程资源。这样做一方面是增强学生的可选性,让学生的学习欲求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各个大学中的精品课程,质量较高,因此开放专业课程可以大大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 再次,让专业课程具备“可通识”的作用,即通过教师培训,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整合和情境化处理,通过问题的发散牵引相关学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学科内经典名著,让原本只属于某个专业的课程具备培养学生通识能力的作用。这样,专业课程就能面向全校师生,同时也能让学生尝试使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所训练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解决陌生领域内的全新的问题。 为了上述的改革措施能够实现,就必然会改革现有课程体制、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师教学制度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其重要改革切入点。 (3)改革现有课程体制 我国大学现有的课程体制立足专业教育,传统上并未对通识教育课程有所考虑,因此想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就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 第一,我国大学目前虽然普遍声称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但是实际操作中,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来进行学习,按照学习的学年时间升级、毕业,这实际都是学年制的表现。要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学校就应该进一步放宽学生的学习自由,以学分的获得作为核算成绩和准许毕业的主要指标。 第二,要编制一套有持续性和包容性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组。本研究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有哲学、数学和美学三个科目,因此就需要围绕这三个科目开设相关课程,在大学四年中持续、渐进并循环深入地开设这三个科目。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校校本资源,将思政类课程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相关的课程纳入哲学类课程组,其他的放入外围课程;高等数学降低难度,以训练思维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之美、宇宙之真;艺术类专业可以为通识课程提供美学的教学资源,以欣赏、体验和感受为主,以练习为辅,鼓励艺术创作、支持感性表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一步开展校际合作,不同大学互相开放课程,互通有无弥补各自不足。
第三,采用“一套课程、两种方式”的方法,将全校的专业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来。所谓“一套课程、两种方式”,就是指给本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采用同样一套教材和同样一班教师,但是考核难度和考试方式可以采用两套标准。“一套课程”是为了保证该课程的质量不会因为由专业课变成通识课而下滑,也充分考虑了选课的外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两套标准”是为了保证本专业学生可以达到自己的专业水准和外专业学生既可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又不会为过深的专业知识所限。当然,这种方法给开课学院会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因为要把每一门课程都设置两种难度的评价标准,既可以测量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要符合通识教育目的的考评方法,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样,还会给教师的授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教师不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将问题现实化即时化,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并且更为困难的是教师还要找到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有效链接点,让该门课程成为学生思维的一个辐射点,使课程中的闪光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甚至对先进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