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人悲悯的受害者 《威尼斯商人》最终以夏洛克失去所有财产,失去女儿、其他人成双成对而结局,尽管夏洛克在剧中是一个令人厌恶、贪婪成性、复仇成癖的形象,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是这个剧中最可怜的人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夏洛克是值得可怜的,夏洛克放高利贷固然让人感到厌恶,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无奈。在当时的社会犹太人的地位低下,在一个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作为犹太人信仰犹太教的夏洛克没有自己选择职业的权利,这种行业固然令人厌恶,但确实是处于边缘地位的犹太人谋生的一种方式,当时法律允许犹太人所能从事的唯一经济活动就是放高利贷。[2]夏洛克在当时没有尊严,从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复仇也是迫于无奈,是挽回自己尊严的一种尝试。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的尊严被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踩于脚下,夏洛克被别人当成狗,被看作是异教徒。正如夏洛克所说:“您曾在我的胡子上吐唾沫,您踢我,就像踢您门前的一条野狗那样。”夏洛克亦值得人们同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其实无所谓好坏。然而,在当时,基督教占支配地位,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信仰自己的宗教却备受鄙视,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每天都想被自己的情人罗兰佐带走,从而改信基督教。当夏洛克彻底败在法庭之上时,安东尼奥也曾想宽恕夏洛克,但是其中一个条件是夏洛克必须皈依基督教,对于一个有自己信仰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是雪上加霜。 夏洛克亦是宗教冲突的牺牲者。《威尼斯商人》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冲突,[3]中世纪的西欧对犹太人有着强烈的宗教偏见,他们将整个犹太民族看成是出卖、杀害耶稣的“敌基督者”,认为他们是撒旦在人间的代表,会永远危害到基督教世界。中世纪的西欧,对犹太人有强烈的宗教偏见,夏洛克之所以被基督徒鄙视,地位之所以低下,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出于宗教偏见。《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反映出中世纪西欧犹太民族卑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他们是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他们是异教徒,遭到基督教的排斥和仇视;他们是放贷者,虽然为社会所必需但却也为人们所不齿。[4] 四、结语 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在当时一个对犹太民族充满敌视与偏见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把夏洛克写成寓言式的纯粹邪恶的化身,而是在谴责夏洛克的“复仇”的同时,也描写了夏洛克所遭受的歧视。[5]对于夏洛克的最终结局,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夏洛克的结局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当时的社会矛盾的产物。当时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盛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革等诸多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夏洛克的悲剧。然而,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夏洛克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固然令人痛恨,但是委实也是一个受害者。脱离社会背景分析夏洛克是无源之水,结合当时的社会、宗教等因素对《威尼斯商人》进行分析既是研读莎士比亚的意义所在,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4. [2]李媛.《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色彩[J].长江大学学报,2012(08). [3]张榕.宗教冲突视角下的《威尼斯商人》[J].中北大学学报,2010(06). [4]李江.《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问题[J].南昌大学学报,2008(01). [5]王述文.论夏洛克形象的多重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