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就要实现由职前的知识、技能准备向职后的终身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引导者,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而是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便让学生去适应未来生活的变化与职业的转换。 四、由规范化、标准化向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个性化、人性化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力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与职业发展的要求。学生主体个性的发展作为人发展的实质与核心,已经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个性化、人性化教育追求的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要实现人性化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从教育的人性化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成为本真意义上的“人”,给学生必要的人性关怀和人性精神的养成,充分展示文化知识对生命力发展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特点、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人才。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能力、道德行为发展的培养,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人性化的内容。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要不断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大胆地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规范化、标准化教学模式向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转变,让个性化、人性化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文化得到建构,人格得到培育,个性得到张扬,生命质量得到提升,生命价值得到创造,真正让学生在人性关怀的氛围中获得个性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的真实感受,达到身与心的平衡发展,文化与道德、心灵的和谐平衡发展,个性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03). [2]李贵安,赵志鹏,郑海荣,宋永成.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启示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 [3]吉兆麟.从社会学视角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领导作用[J].教育探索,2008(07). [4]李佩武.论教学模式及其演变[J].教育探索,2010(08). [5]王林毅,于巧娥.科学发展观与高校人性化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01). [6]魏淑丽.日本大学课堂教学和期末评价方式的几点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7]赵国冬.实验创新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