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过张謇的慈善事业,培养大学生的博爱精神 在父教育母实业之外,张謇还在慈善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张謇的慈善事业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张謇对南通传统慈善机构进行的改造,包括育婴堂、义园、栖流所等。其二,是张謇大量借鉴国外经验而创办的近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包括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聋哑学校等。 着眼当前,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薄弱,虽然其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某些慈善机构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更是不容忽视。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募捐等慈善行为时,或是漠然无视它的存在,或是迫于无奈而拿出少量的资金来打发,很少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面对国家的贫困助学金及社会企业资助金等贫困补助时,部分大学生虚报家庭经济情况,虚伪之风盛行,还有部分学生不求上进,不想通过自身的劳动减轻家庭的负担,仅仅是等待贫困补助来获取一定的生活补贴,成为慈善的寄生虫。这种仅依靠于他人的帮助、不劳而获的行为既放低了自己的自尊,也无法变得自强。 当代大学生要通过对张謇慈善事业的学习、认识、了解,学习张謇慈善的仁爱之心以及张謇的慈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积极投身到社会的慈善事业中去。同时,贫困的大学生应从教育和慈善中获取自己的信仰,拒绝伪慈善,也不做慈善的寄生虫,要从信仰中确立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四、张謇文化为大学生励志教育提供了教育实践基地 1904年张謇在南通东南濠河滨购地2.33万平方米,为通师规划公共植物园;1905年在植物园内规划创建博物苑;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即现在的南通博物苑;1919年张謇不惜耗资8万元,创办了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伶工学社。在南通城西南、桃坞路西端创建了“更俗剧场”,也就是南通作为文化大市的文化标志性建筑——更俗剧院的前身。这些都是张謇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资源,也是当代大学生可以用于自我完善和锻炼的宝贵资源,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利用这些地方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成长、自我激励、全面发展,做真正有能力、有素质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行人.状元大实业家张謇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崔荣华.张謇的大教育思想体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3]周新国.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4]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08). [5]邢叶荣,武步成.试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法制与经济,2010(05).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