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我根据历史情境,设置了李鸿章和威廉二世的一段对话: 李鸿章:“你和我们皇帝权力一样么?” 威廉二世:“不是。” 李鸿章:“那么,你的权力受到什么制约呢?” 威廉二世:“宪法。” 李鸿章:“宪法是哪个机构制定的?” 威廉二世:“议会。” 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很容易的理解了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在本课的升华部分,我更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尽管德、法、英、美四国政体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李大人看到的景象却是相同,那就是经济的繁荣,为什么?”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题,更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果你是李鸿章,欧美考察之后,你会建议清政府采取何种政体呢?” 三是借助历史故事创设历史情境。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引入趣味横生的历史故事,对促进学生学习大有益处。 本课,我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遣李鸿章出使欧美的历史事件为大背景,以李鸿章出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疑惑为主线,很自然的让学生一步步的走进德意志帝国代议制,体验《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话德意志帝国政体,反思德意志帝国政体,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更深入的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等。这些本来较难理解的问题,借助创设的历史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浓厚学习兴趣的触动下,轻松掌握了。 布洛赫告诉我,“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无知,对现实的漠然,了解再多的历史也是徒劳无功的。没错的,我们之所以要了解这些历史概念,就是为了不曲解现实,更好的认识过去![1]”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选择“神入”历史的精妙做法,将历史概念“神入”准确的时代背景,“神入”有效的历史情境,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概念的前世与今生! 参考文献: [1]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M].张和声,程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作者单位:东莞市第一中学,广东,东莞5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