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写作文的最好“例子”,同样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了解了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写作方法,我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把学到的方法恰当的运用到评改作文、写作文中来,坚持读写结合,以改促写,不断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以改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和练笔的量,这是对写作教学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定。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在课余时间认真练习写作的寥寥无几,根本无法完成课标所规定的训练量。于是,我的写作教学陷入了学生写作难、老师批改难、教学效果差的困境。那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让学生觉得写作文不是一件很难很痛苦的事呢? 既然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写不了600字,那我们可以帮学生找素材啊,写不了600字的大作文就先从200-300字小作文练起,没时间写,可以挤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而不用带回家变成学生的负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每篇讲读的课文中挖掘写作的切合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随文小练笔的写作训练。读写结合的小作文是围绕课文进行小范围、短篇幅的写作练习。它可以减缓写作梯度,一般可以当堂完成,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阅读和写作文结合起来,提供一定的范文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这比任何讲解都清楚明白而易学、易写。“例子”就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经验告诉我们,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有重点地读,边读边理解,其效果远远胜于全文漫无目的地翻来复去地读。它耗时少,训练集中。而且“读写”目标明确。让学生从读到写,这是从学习理论到实际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导可以启发学生选准练笔对象(写什么),找到写的突破口(怎样写)。学生在规定的范围中自由地选择内容写,可以自由发挥,不拘一格。有范围,没有具体内容规定的练笔,练有方向,但不受限制而让学生喜欢。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有效的读写结合,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课标中要求的写作量,而且让写作的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不再从心理上畏惧、抗拒写作文,甚至喜欢上了写作文,我相信最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余映潮老师认为教材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的开端和奠基,而阅读与写作又是相辅相成的,教材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所以,我们老师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欣赏教材,发现教材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以用于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 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要求学生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自选一种熟悉的植物写一段话。“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先整体后局部写作顺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要求学生仿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的句式、修辞特点,以“夏天”(或秋天、冬天)为写作对象进行仿写。
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通过分析“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部分,学生明确这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这时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出一个人(或地方、物体)的特点。这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选准可比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