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因素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网德”失范现象。所以,大学对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网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规范网络行为。 关键词:网德;微博;大学生;研究 该论文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科研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微博环境下高职院大学生“网德”培养研究,课题编号为:ygy1309。 1研究背景 微博有着明显的草根性与创新性特征,它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大学生的行为能力又不能很好的理性应对网络信息,时常在思潮分析和舆论制造上出现一定偏差[1]。研究大学生“网德”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网德”培养是培养道德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的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的“网德”培养,使他们把握自己的道德需要,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践履道德规范,不断达到道德自律。其次,加强大学生“网德”培养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让他们可以自觉地对不良文化的侵扰予以抵制,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第三,加强大学生的“网德”培养是重视人文关怀、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网德”培养,引导他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获取、运用有益的信息,正确对待虚拟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 2微博环境下“网德”教育的特点 2.1教育内容的世界性和多样性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能够使多元化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广泛而自由地进行传播。但是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使网络信息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精华和糟粕共存。就像江泽民同志所言:“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2]所以,在对待教育内容的世界化问题时不能盲目地抱着乐观的态度,而必须慎重地对待。 2.2教育主客体对信息内容的体验趋异性 在网络环境里,教育资源不是被教育者单独的获取,而大学生在网上能够获取无限量的资源信息。这样会让大学生的主体化意识逐渐提高,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理解时,能够从自身的视角和观念看问题。主客体对于信息内容具有体验趋异性,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辨别能力等还都不够成熟,这就会使他们在网上浏览的信息内容会和教育者所要求内容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少能抽时间上网查找相关信息,这使得教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大学生早已知晓,而大学生说出的一些新事物和新名词他却没有听过,这会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2.3教育环境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也使得教育环境形成了相对的封闭性。想要看书,可以足不出户,打开一个网站,就能马上获得数以百万的书籍、文章等。久而久之,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会越来越强。现代社会随着SOHO族、电子隐士、蜗居族的不断增多,让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解除大大减少。一些大学生甚至开始逃避现实中的交往,整天沉迷在网络世界中,最终可能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形成“比邻”若“天涯”的现象。 2.4教育关系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
网络环境中教育关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既有虚拟性,又有现实性。这里的虚拟性指的是网络的存在状态具有无形性,它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知识、信息、文字、音像等。[3]大学生在有思想问题时,更愿意和虚拟网络世界中的人倾诉。更要注意,虚拟社会中的“我”、“你”、“他”都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既然是现实的人,就会受到伤害,比如在个人隐私、财产等方面就很脆弱,如果在这些方面造成伤害就是真是存在的。所以,网上这种虚拟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保持一致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