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析古代三种人性学说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

时间:2021-05-12 11:33 点击:
摘要:我国古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人性学说,就其基本状态来讲,被世人充分认同的只有三大类:法家的性私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正确理解这几种人性学说对于批判人性自私论的观点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教育都

  摘要:我国古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人性学说,就其基本状态来讲,被世人充分认同的只有三大类:法家的性私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正确理解这几种人性学说对于批判“人性自私论”的观点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性私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在现实中我们碰到一些道德滑坡现象总有人就会用“人性自私论”来解释。笔者认为光用教材讲述的几点来否定“人性自私论”并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特别是当今的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十分多样,接触渠道十分广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观点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古代的三种人性学说即性善论,性恶论和性私论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1“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思想家们对人性问题的认识就开始了,经过激烈的的争论,孟子集儒家之大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的底层内涵不只是食色,更谨慎地讲这甚至都不能认为是人性的体现,而是礼义仁智信;他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人的“良知”或者“良能”,是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为世人所与生俱来的。显而易见,这种摒弃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脱离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片面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性善论却又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并且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理论。

  第一,“性善论”说明了人类拥有与生俱来的人性,人性是可以本质区别于非人类(动物属性),人类社会需要社会伦理,这是为人及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人之所以学习,其首要目的在于人之为人。孟家学说认为:人类相对于其他族类(例如动物)绝不雷同,而同族同类之中却极为相似。他因此肯定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教育和政治实践中。

  第二,孟子认为人们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归根到底也是人类不断加强学习的成果。这也就是孟子为何要把性善释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之缘由:人性本初本不应称得上善,所谓善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与后天学习集聚而成。善是人类自我修行的成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成果。

  第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与动物区别的本性,还启示了人为什么具备这样的人性。孟子认为既然礼义仁智信属于人之所有,为践行理念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因此,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授业与践习是人类成长的必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或然,授业与践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巨大。但是孟子把本属后天形成的仁义礼智信归因于天赋或者天性,把人文归之于自然,因此他也就不能对人性中恶的存在做出恰当的解释。而善恶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属于人文而不属于自然。所以战国时期的另一思想家荀子有鉴于此,提出了性恶之说,着重对恶做了探讨。

  2“性恶论”与德育教育作用

  在先秦时期战国“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提出的苍白无力的“性善论”显得一无是处。荀况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践与时间的验证,他认为自己的“性恶论”更能解决先秦战国时期的实际问题。

  荀子以为,孟子错误在于:归天然的人性包涵了属于后天范畴的东西,孟子错就错在他不懂得人之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性应当是指人的先天状态与人的自然素质,他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是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在荀子看来,道德和理智不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中。如听任其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不可控的暴力,所以说人性恶。从这可以看出,荀子讲的是实际上一种“人性恶端说”,并非简单而绝对的性恶论。他指出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当把人的后天获得品质和先天素质区分开来。而后世却有很多人误解了的荀子的性恶论,把它当成自己道德沦落的借口。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