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前我国公立高校人事变革的合理逻辑应是,先有政府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如不再为新入职的大学教师提供国家干部身份和事业单位编制,放松档案户籍控制,为大学教师另建有吸引力的社会保障等,这属于第一层次制度供给。其后,通过公立高校普遍实施实质性的全员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25],才可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契约人”。如上两个层次的制度供给会使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模式转型、机制生效,最终提升大学效能。
总而言之,当前建立公立高校教师“社会契约人”体制,需要在取得社会共识的前提下,政府行政机关首先进行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然后放权、授权,自上而下地推动实质性全员聘用制在公立高校广泛建立。需要补充强调的是,在进行两个层次的制度供给,构建“社会契约人”体制时,并不能单一地采用市场规则,这一体制必须符合学术规律,是不可忽略的内在要求;另外,建立公立高校教师“社会契约人”体制,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甩包袱”,需要在制度重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为高校教师设立“职业年金”[26]等配套制度安排,保证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具有较大吸引力。
致谢: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阎光才教授的悉心指点,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arnes,G.A.TheAmericanUniversity:AWorldGuide[M].Philadelphia:ISIPress,1984:43.
[2]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1):71-88.
[3]吴宏翔.艰难的选择: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校组织演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4]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机制[J].企业管理,2003(9):90-93.
[5]刘献君,等.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缪榕楠.学术组织中的人:大学教师任用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2.
[7]Brubacher,J.S.&Rudy,W.HigherEducationinTransition:AHistoryofAmeric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NewJersey:TransactionPublishers,1997:318.
[8]Kogan.M.&Kogan,D.TheAttackonHigherEducation[M].London:KoganPage,1983:83.
[9]阎光才.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30.
[10]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1]李长健,罗洁.基于和谐视角的选择性行政行为制度探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3).
[12]龚放.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变革[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259.
[13]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14]马俊杰,曾湘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
[15]刘献君.院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5.
[16]Wright,P.&Mcaha,G.TheOneManagement[J].JournalofManagement,1992,(18):295-330.
[17]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18]赵普光.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4-205.
[19]杜娟.终于还是改到我们这里了:30年事业单位改革仍在变革[J].中国改革,2009(9):35-38.
[20]顾建民.自由与责任:西方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72-273.
[21]山鸣峰.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84-93.
[22]张英丽,戎华刚.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制政策的回溯性价值分析[J].高教探索,2007(2):17-19.
[23]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85.
[24]李碧虹.人力资本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薪酬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184.
[25]Rosousky,H.TheUniversity:AnOwner’sManual[M].NewYork:W·W·Norton&Company,1990:183.
[26]林健.大学薪酬管理:从实践到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13.
(责任编辑曾山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