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当下每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打造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关键。 一、备课时要考虑的因素 (1)备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应将本节课的知识融入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进行解析。如本节课的知识在初中数学的知识框架里处于什么地位,与之前学习过的或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联等。另外,在整合教材时,教师也不应拘泥于教材本身,而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外延和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认可总是在利用已知、了解新知后才会重新构建,所以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注意,学生是否能利用已知完成学习,能否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否对知识进行外延和拓展等。 (2)要充分了解社会环境。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还应该关心时政,关注身边社会的变化及各种社会现象,并将这些现象融入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当数学教学中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时,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查阅并掌握,以确保能更透彻地分析问题,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 (4)板书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设计好要板书的内容以及形式,才能使板书清晰明了、美观大方,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抄写。 二、问题设计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问题涉及的情境,以及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题干表述要言简意赅,图形要正确清晰,难度要有层次性,设置问题的形式要多样、不落俗套,既要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达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目的。教师不能局限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能不能"这种态度性问题里,这样的问题缺少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做到环环紧扣,指向明确。 三、制定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笔者在导入阶段采用了讨论法和归纳法,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和运用四边形的特性,讨论利用了四边形的哪些特性。接着,笔者采用启发和自主探索法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要求学生分析性质所包含的条件和结论,然后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和解决这类问题时还能使用哪些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2.教学媒介的利用 教学媒介指教科书、粉笔、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等。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课件可以用声、光、电的形式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而学案教学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3.教学流程的安排 一堂课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如这堂课应该怎么展开教学,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什么时候安排互动游戏等等。 4.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课堂组织形式包括师生间互动、学生间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试卷测试、实践活动、实验、学生展示、自学、课堂练习等。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如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是开展师生互动,还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推行学生互助机制,提高教学效率,并将这种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课后相互帮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