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微博与突发事件报道   

时间:2016-11-03 10:07 点击:
【摘要】互联网时代微博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微博普及以后,已经突破传统社交网络的娱乐意义,迅速成长为网络舆情爆发的重要源头。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在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等方面已经将其媒体属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微博;社交媒体;突发事件
 
 
  【摘要】互联网时代微博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微博普及以后,已经突破传统社交网络的娱乐意义,迅速成长为网络舆情爆发的重要源头。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在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等方面已经将其媒体属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微博;社交媒体;突发事件
 
  一、关于微博
 
  1、微博的定义
 
  有关微博的定义尚未形成权威的定义,笔者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微博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侧重其社交属性:该定义认为,微博是一种即时互动的通讯工具,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喻国明教授认为,微博即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网络。
 
  (2)侧重其媒体属性:该定义认为,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杨晓茹教授认为,微博是由电信运营商、微博用户和微博网站三方合作,共同建立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它以手机传播特征为主,同时兼有网络传播的特征。
 
  2、微博的传播特征
 
  微博的传播特征,可以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模型,进行简要分析。
 
  (1)传播者:微博的传播者宏观上分为个人、政府组织和企业。(2)受众:微博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同,在微博上,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评论者、分享者和创造者。(3)内容:微博传播的内容具有明显碎片化的特征。(4)传播渠道:微博传播渠道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移动化。(5)传播效果: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裂变式的特征,加之微博的“广场文化”的特质,使得微博信息能够短时间内到达成千上万的受众。
 
  3、微博的传播功能
 
  微博的传播功能可以总结为:发布新闻信息,引导大众舆论,社交娱乐交流,信息检索,商业营销推广。
 
  二、突发事件在微博中的信息传播
 
  1、突发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认为突发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路径有两种:粉丝路径和转发路径。
 
  (1)粉丝路径
 
  普通微博会员在发现了突发事件之后,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该突发事故的消息,与此同时,他的粉丝立即接收到有关这一事件的消息。在现实生活中,微博用户可能是仅仅拥有少量熟人粉丝的普通人,也有可能是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普通的网民往往成为突发事件的最先报道者。
 
  (2)转播式传播
 
  普通用户发布了突发事件消息之后,其粉丝又对该消息进行了转发或评论,粉丝的粉丝又接受到关于该突发事件的消息和言论,通过网友微博的相继转发,关于该突发事件的消息呈现裂变式扩散,消息迅速传播,使得微博往往成为突发事件报道的源头。
 
  2、微博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
 
  (1)反应的及时性
 
  电视突发事件的直播需要有一定的启动准备工作,而以手机为终端的微博则摆脱了设备和制度的羁绊,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现场直播。在玉树地震中,仅在地震10分钟后一位当地人便通过微博发布了最早的地震消息。
 
  (2)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媒体对突发灾难事故的报道一直深受诟病,原因是大多数传统媒体的官本位思想严重,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这在微博上却实现了反转。多元的内容,关于灾难成因等也使得微博上的很多报道成为了传统媒体的素材。
 
  (3)形式的多样化
 
  微博依托移动互联技术,使得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在天津爆炸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报道信息。
 
  (4)容量的海量化
 
  报纸、广播、电视受到版面、频率、频道资源的限制,其报道总是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并且信息无法长久保留。而微博上的可以实现海量的信息发布与存储,这也使得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不仅成为了信息的发布平台,同样还是信息的检索平台。
 
  3、微博中突发事件报道的不足
 
  微博由于其自身的病毒式信息传播的特点,人人都是自媒体,当热点信息出现时,往往会出现信息严重超载或不可控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中,信息的超载会让受众遇到选择迷失,不知道什么信息才是自己需要的。同时,在突发事件的初期,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转发,只有少数人真正在事实层面挖掘或求证新的有效的信息,容易出现“集体失语”现象。再加上把关人的缺位,谣言就会紧随而来,从而影响整个舆论生态。
 
  三、突发事件在微博中的舆论传播
 
  微博逐渐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舆论平台,微博环境下的舆论传播呈现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不同特点。
 
  1、微博中的突发事件与舆论的关系模式
 
  夏雨禾教授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微博中突发事件与舆论的两种关系模式:
 
  (1)聚集关系模式
 
  所谓聚集关系模式,即微博舆论总是聚焦于突发事件本身并伴随突发事件的演变而变化,舆论对事件发展关键节点的放大效应十分明显。该模式中,突发事件由核心事件逐步向其他时间演变,呈线性发展态势,而在事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引发规模大小不一的舆论围观,相关微博舆论与突发事件的发展如影相随,呈现出波浪起伏、步步推进的发展态势。
 
  (2)辐射关系模式
 
  所谓辐射关系模式,指的就是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在经历舆论解读之后,事件或舆论的性质会呈现出多角化发展的态势。突发事件爆发之后,围绕核心事件会产生若干性质各自相异的舆论。在不同性质舆论的“牵引”作用下,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开始出现分化,核心事件中某一方面的信息会在舆论的放大作用下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事件,也有可能仅仅止于舆论层面。
 
  2、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特点
 
  (1)舆论周期短,容易形成次生舆论
 
  借鉴文献的研究成果可将微博中舆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萌芽期、快速发展期、稳定期、衰减期和平息期。微博集聚了舆论,舆论促成事件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在微博的舆论作用下,事件在短时间内持续发酵。并且微博舆论随着事件的发展,往往会偏离核心事件,形成次生舆论。
 
  (2)极化现象严重
 
  微博具有匿名性,一方面让更多的人能够发声,另一方面,也减小了乱发声的代价。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微博报道中,往往会形成群体无意识行为,造成网络极化现象。在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中,一则解放军在灾区用脏水煮面的新闻在微博上引起广泛的转发和议论,网民纷纷表示愤怒,一时间使得该议题超过了地震本身,成为了地震报道中的热点。而随后有官方微博发声称其为谣言。
 
  (3)意见领袖作用增强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民也意识到了微博中谣言肆起,因此转而求助意见领袖,有意从意见领袖那里得到更为可靠的消息。因而,在微博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又一次被加强。
 
  四、结语
 
  微博,产生自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却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被刻上了媒体的烙印。在一次次的突发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微博作为新型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舆论在微博上的生成和发酵。微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网民全面了解突发事件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也对微博舆论的引导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微博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J].新闻与写作,2010,1.
 
  [2]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
 
  [3]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J].南方传播研究,2010(21).
 
  [4]夏雨禾.2010年以来的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及其变化趋势[J].新闻与传播,2014,3.
 
  [5]谢科范,赵湜,陈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