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操作层:主线和点段结合 主线一是设计“生涯记录手册”。把职业适应辅导的“三阶段三人行”的目标落实到每周的辅导中,通过每周指导语、节日温馨驿站、每学期指导要 点、寒暑假实践指南等,把职业适应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三年的每一个星期,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适应问题和拟解决的途径都通过手册告知学生。学生人手一册,班主任 在手册上根据三年不同阶段给予有针对性的回复,形成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主线。 主线二是职业生涯辅导。大一阶段以课程形式,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训操作,辅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一般在16课时。大二阶段4课时左右,跟进学生 规划的实施和调整,主要以答疑指导形式进行;大三阶段在就业指导课中,生涯规划章节突出入职前的心理和行动准备,一般2课时左右。生涯规划形成第二条主 线,把生涯管理作为学生的技能来培养。 三年的不同学期,突出点段重点。大一阶段,主要有职业心理训练课程,一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品质;二是始业教育和心理测试辅导,让 学生熟悉新环境,学习心理调试方法;三是专业认知实训课程,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适应“高职人”的要求。大二阶段,以专业学 习和实践、专业竞赛、技能比武等形式为主,让学生掌握某种职业的核心特质。同时,通过考证强化专业技能的掌握,并结合企业导师授课和企业岗位实践,强化学 生“专业人”的适应。大三阶段,就业辅导形式增多,其中校外辅导主要通过实习平台给指导教师下发周记指导指南,每周和学生进行交流,给予职场适应指导。 (三)基础层:双平台支持 职业适应辅导是连续性立体化的系统,多部门多渠道双平台联合进行。其中,第一个是实体平台,通过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心理咨询室、生 涯指导教研室等实体部门,各司其职、突出重点。教务处和生涯指导教研室,主要负责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包括课程标准、课时安排、课程形式等;学生处 负责生涯记录手册的编制和实施;招生就业处负责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创业指导相关内容;心理咨询室和生涯指导教研室分别负责心理咨询、生涯咨询;各个教研室 负责学生专业教学和活动,如分院的“新生自助成长指南”,就是较好的职业辅导手册。第二个平台是网络平台。包括网页专题学习、QQ群、BBS、微信、微博 等辅导工具。如生涯人才测评,就是通过网络进行测试,结合学生自我分析、辅助教师指导,让学生形成对自我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 和探索“人—职”匹配。大三阶段的实习平台,也较好地完成了双向定期的辅导,如图2所示。 四、职业适应辅导网络的创新之处 (一)理念创新:聚力大学生适应问题,培养职业发展力 职业适应辅导网络把“职业适应”作为高职生在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进行理念创新。认识到职业适应不仅是群体心理问题,更是职业发展力的问 题;不仅是语言辅导,更需要行动支持;不仅是应急解决,更需要持续跟进。学校努力创造环境,转变观念,多方聚力,积极行动,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支持,培养学 生的职业发展力。 (二)方法创新:创新辅导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适应辅导应用了丰富的手段,除了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更多以训练的方式进行,“多体验,少说教”,用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改变自 己。特别是职业心理训练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的创新,在项目设置、资源配备、过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转化为操作性项目,强调团队任务解决方式和团队绩 效。同时,生涯规划课程分三年跟进指导,也是目前该课程的有益尝试,并且大一阶段开展了教师面授、网络课程加面授两种形式的对比研究。 (三)执行上:促进多维整合,协同共进 高校对职业心理的辅导涉及诸多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又多交叉重叠。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有目标,日常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分散了目标。学 生处心理咨询工作、就业处的就业辅导课程、教务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课中的认知教育、实习实验教学等,都涉及职业心理辅导与教育问题。但咨询工作重 在突发型问题解决、就业指导中临行毕业抓一把、专业课程重技能轻心理,大家都在做,但却缺乏合力。所以,明确指导目标,理清主线,整合多部门资源,把高校 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真抓实管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