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职业适应辅导形式缺乏系统性 近几年,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兴起,心理测评、职业测评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有了更多的方法,对职业选择和规划提供了帮助。毕业班的就 业教育也让学生对职业意识、职业期待有了更多认识。这种以大学生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的形式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让“职业适应”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逐步进入教育者的视线,并慢慢引起重视。与此同时,学生也开始逐渐关注自身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整体来说,包括课程辅导、课后咨询、团队活动、心理训练等, 职业适应辅导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但辅导过程比较零散,目标不够集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职业适应辅导内容缺乏针对性 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大学的每个阶段,学生的职业适应主题均不一样。比如,大一新生注重从高中生向高职生角色转变 的适应,大三学生注重进入职场后的职业人角色的适应,两者的辅导内容和方式不同。同样,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学生的就业辅导中也有职业生涯的 内容,目前两者在教材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缺乏针对性。但逐年增多的职业辅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职业适应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能力提 升起到了帮助,但多是泛泛而谈。 三、职业适应辅导网络的实践探索 我院从2006年开始在管理类专业中开设“职业心理训练”课程,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适应为主的训练。通过几年探索,不断创新和完善职业适应辅 导的途径和方法,全院各部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各司其职、团队合作,建立了系统化、立体化的职业适应辅导网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一)理念层:“三阶段三人行”目标和辅导重点 目前,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是重心都会放在大三阶段。在大学生毕业实习之前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包括就业环境、角色心态 的转变、自我定位等内容,往往忽视大一、大二阶段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适应性有先降后升的过程,大一阶段的目标和行动一致性较高,但是 在大二阶段陷入了低谷,毕业前学生的目标和一致性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所以,大学三年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重视职业适应的辅导。根据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 发展规律,我们对三阶段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以突出辅导的针对性,如图1所示。 大一阶段:高职人适应。高职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同样为大学生,和本科生相比,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有很 多高职学生选择的不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而是为读大学服从的专业调剂。并且,他们内心情感丰富,敏感且脆弱,思想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同时,和技 术类培训学校相比,他们有较强的优越感,但动手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强。高职学习和高中学习相比,要求方法上更加灵活,自主性开放性更强,同时作为大一新 生,面临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变化,需要综合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上岗技能证书的高素质复 合型人才”。所以,要求高职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明确目标,从生理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角色心理适应、学习方法适应、情感控制适应等 方面进行积极转变。 大二阶段:专业人适应。高职教育强化了工作过程导向、核心能力导向,实用性、应用性是主要特点,要求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更加关注学生掌 握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他们具有适度的理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每个专业都具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但是,在实际学 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懈怠、迷茫,喜欢投机取巧,追求获取证书等短期的目标。在专业学习上,不愿多下苦功,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所以,大二阶段应以“专 业人”为目标,培养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突出职业技术岗位适应、技能训练适应、心理适应等。 大三阶段:职业人适应。在这个阶段,学生实践实习机会增多,学生遇到工作岗位的适应问题也更加实际,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人际关系 复杂、工作环境陌生等,这都影响他们对自身定位的认识。这个阶段,职业适应辅导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协助学生完成向职业者的转变,在工作中给予更多的 方法指导,以便他们形成对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认识,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不卑不亢的心态,和同事密切合作,尽量融入团队。所以,职业适应辅导的重 点是压力适应、竞争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