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借助视角分析指导古诗阅读(2)

时间:2016-04-15 09:03 点击:
任何文本的视角在文本完成之时都已确定。一些古诗之所以难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读者未能把握住叙述者对文本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特定角度,以致在纷乱的文本信息中理不出头绪。 在古诗阅读指导中,引导学

  任何文本的视角在文本完成之时都已确定。一些古诗之所以难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读者未能把握住叙述者对文本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特定角度,以致在纷乱的文本信息中理不出头绪。
  在古诗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辨析文本视角,可以使学生步入文本组构的层面,从对古诗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转向对其宏观结构的深层解释,同时为与古诗平等对话奠定基础。
  辨析诗歌文本视角涉及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谁"看",这是确认诗歌文本中的意象和意境"谁是观察者"的问题;第二,谁"说",这是确认诗歌文本中的信息"谁是叙述者"的问题。
  在古诗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观察者是谁?其观察方式是什么?其观察角度在哪里?这种观察角度与文本的叙述结构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观察角度?这种观察角度选择得是否恰当?
  例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初读时会有一种紊乱无序的感觉,但透过观察者的视角或意识去体味时,就会梳理出一条线索。该诗属于内聚焦型主人公视角,诗中的事物由作者观察,也由作者讲述,观察者和叙述者基本一致。文本生动地勾勒出作者的思绪变换。追寻文本视角去体察,就会在似乎不相干的意象之间发现内在的交切点。
  再例如王昌龄《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该诗也属于内聚焦型主人公视角,但是观察者和叙述者
  并不一致。观察者是失宠的女子,被观察者是新受宠的女子,叙述者是作者。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观察者看到和想到的事物,二者互相区别、互相依存。这种区别和依存造成观察者和叙述者的距离,构成叙述的层次或空白,我们从中可以探视诗歌文本组构的某些精妙之处,获得某种艺术发现。
  三、转换视角类型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句话说,观察对象本身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与观察过程密切相关,怎样观察将直接影响甚至赋予观察对象意义。就古诗而言,转换视角类型,改变叙述者的视野,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内涵,获得不同的发现。
  例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一首内聚焦型见证人视角的诗歌,诗人作为目击者、见证人,述说夜泊秦淮所见之景色、人物和事件。前两句先渲染环境气氛,再点明时间、地点;后两句述说自己听闻一位歌女正在吟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因此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歌女在为何人吟唱《后庭花》?何人正在欣赏《后庭花》?因为"隔江",因为"烟笼寒水月笼沙",使诗人的叙述留下空白,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假如将文本的叙述角度转换为内聚焦型主人公视角,以歌女为叙述者,她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她的情感状态又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想象、推理,诗中隐含的信息得以浮现。歌女唱什么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她在演唱时,一定满眼是酒客们猥琐的笑容、麻木的眼神,一定满耳是酒客们轻浮的笑声、迷离的话语,一定满心是辛酸与苦泪。因此,"不知亡国恨""犹唱后庭花",看似斥责商女,实则将历史与现实一线贯穿,展现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揭露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空虚灵魂,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悲愤。
  将见证人视角转换为主人公视角进行阅读,商女由被观察者转换为观察者,成为视觉、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诗歌文本信息在某一点上丰富起来。在这种细察中,读者将经历再创作的快感,并发现诗歌文本的精妙之处。
  从这一点看,将视角分析引入古诗阅读教学,为古诗阅读指导提供一个新视角,使之与其他理论视角多元并存,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补充,丰富现在的古诗阅读教学,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