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是构成诗歌文本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对诗歌文本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它既体现作者的思维模式,又体现诗歌文本的宏观认知结构。 以往人们阅读古诗,往往被文本中的意象、意境所吸引,而对于谁在观察和描述这些意象、意境,以怎样的特定角度对这些意象、意境进行观察和描述等问题,则很少注意。这些被忽略的地方,正是视角分析关注的重点。 视角分析旨在研究以叙述者为中心的一系列观察和描述的技巧与手段。古诗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视角分析,自觉地注意诗中视角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古诗的认识,也可能在过去的阅读盲点中发现新的艺术焦点,而且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有积极意义。本文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出发,探讨视角分析在古诗阅读指导中的实施策略。 一、视角的定义和类型 古诗不是经验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重新构造一个有别于经验世界的陌生世界。这种重构首先基于作者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角度上的观察和描述,因此在阅读古诗时,辨析视角非常重要。 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奈特引入"聚焦"这一概念,把视角分为非聚焦型视角、内聚焦型视角、外聚焦型视角三种形态,现分述如下。 在非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可以从所有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可以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时而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者的"看"并非只包含视觉,同时意味着感知、感受、体味所"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这当中也包含价值与道德判断等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前四句的观察对象是思妇,叙述思妇采摘芙蓉,却不知"采之欲遗谁",因为"所思在远道";后四句的观察对象是游子,叙述游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尽管两人的行为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但是作者以非聚焦型视角,借助焦点的自由移动,从容地把握两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焦点的自由移动对于该作品风格的形成和主题的揭示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视角类型中,作者毫不费力地进入两人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以及他们心理的隐微曲折。 在内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主人公或见证人)的感官去观察、去描述,只转述这个人物(观察者)所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而对其他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则留下悬念和空白,让读者去猜想、臆测。根据观察者与所观察事物的关系,内聚焦型视角又可分为主人公视角、见证人视角两种类型。例如苏轼《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作者以主人公视角展示其所见所闻,充分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漫无边际的思绪。在这一视角类型中,作者"以我之眼看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他眼中看到的事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虽然由于视野的限制,作者的外部形象是模糊的,然而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与作者的交融感,按照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来观察事物,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置身于文本之外,从外部对文本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描述。例如张祜《宫词二首》(其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作者以外聚焦型视角,身处局外客观报道了宫人的生活景况、动作表情,但没有对这些画面做出解释和说明,使情节带有谜一样的性质,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叙述者保持客观的姿态,并不意味着作品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痕迹,只是作品中的主观因素不在叙述者的观察和描述中流露,而是借助细节、寓喻、象征等表现出来。 二、辨析文本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