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一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是以各地区自发组织实施的《体育锻炼标准》为蓝本进行修订的,其中历经3次修订。从1949年建国到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我国奉行的是与前苏联结盟的外交政策,全面深入学习前苏联成为上下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因此把前苏联行之有效的《劳卫制》拿来使用自然 是顺理成章的事。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是政治与体育锻炼默契结合的典范:此时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既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也为战争准备服务。一项制度 是否可以移植,关键是看移植的温床是否适应,当时《劳卫制》移植的温床是适宜的:新中国没有体育事业建设经验,要向前苏联老大哥学习;同时广大人民,特别 是青少年要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必须有强健的体质作保障,因此,强身健体与保家卫国相得益彰。“一边倒”是建国初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产生的真实写照, 这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前苏联老大哥的“特别关怀”是分不开的,毛主席也说要“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两厢情愿。随后中国和前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分歧, 《劳卫制》就成了意识形态的包袱,苏联《劳卫制》退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舞台,《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取而代之也是理所当然,但是《青少年体育锻 炼标准》只是改换了名称,其测试内容和测试标准与《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无太大的变化。因此阶段一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是以前苏联《劳卫制》为参考 阶段。 1.4 测试项目的特点 1)测试项目“军事化”。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总则中明确指出:“其目的是向劳动人民进行全面的体育教育,培养人们成为健康的、勇敢的、乐观的祖国保卫 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的总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的要求。因此当时的测试项目,带有强烈的 改变民族形象、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色彩,使参加锻炼的人在速度、耐力、灵敏和力量等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掌握初步的国防知识,当时的测试包括很多军事 性质的项目,如6 km行军、20 km骑马、手榴弹掷远、蕴含军体拳特色的劳卫操,同时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也非常乐于参与该类别项目的测试,测试项目彰显“军事化”特点。 2)测试项目“地区化”。 《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暂行条例》的测试项目标准,是在各地实行了3年《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尽量参考了各省、市实际情况而订制的,南方省 市的年龄分组与北方省市的分组存在差异性[10],带有地域性的项目如北方的滑冰、南方的游泳等项目被吸纳为选测项目。据当时的资料记载,蒙古族学生的力 量、耐力与速度,一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弹跳、协调性一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因此第6项测试项目的标准由各地自行定制,把各地自订的《体育锻炼 标准》定为《劳卫制预备级》,作为《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暂行条例》的一个预备阶段,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参与测试项目制订的积极性。此阶段的测试项目充分考虑 到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情况,“地区性”特点是当时测试项目的又一个典型特征。 2 阶段二:自主研制 2.1 发展历程(1975—2003年) 1975年在国家体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卫生部的通力合作下,本着能使学生在速度、耐力、灵敏和力量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角度出 发的,联合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2],是中国自主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学生体质测试制度,经国务院批准而施行的。1982和1989年对《国家体 育锻炼标准》进行了2次修订。 2.2 测试制度的演变 1975年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在1964年颁布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测试项目上,取消了《劳卫制》中射 击运动、掷手榴弹、行军等军事体能测试项目,增加了掷实心球、铅球、1 min仰卧起坐等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其中为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于测试达标者,根据其组别分别颁发银色、金色绿叶和金色金叶奖章 的激励措施[13],在那个年代,对于获得奖章的青少年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荣誉。 1982年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对于1975年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而言,在测试项目方面,去掉了一些对场地器材和师资条件要 求较高的项目,如器械体操,增设一些简便易行的体质测定项目,如立定跳远、50 m跑、仰卧起坐等;增添了短距离往返跑、游泳、滑冰等替代项目,以便适应地区特点和促进这些运动项目的广泛开展。在评分方式上,采用评分法代替原来的达标 法,并规定各单项最低分不得低于45分。在具体评分标准上,每个年级实行不同的评分标准,以鼓励学生要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激 励手段方面,对于测试达标者,在给予奖章和证书表彰的基础上,高考成绩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同时首次对于试行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极 大地鼓舞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和测试工作组织者的热情。1989年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1982年的基础上扩大了可供测试项目的范围,包括在少年以 上组增加了10 m×4往返跑、双杆臂屈伸(男)、斜身引体(女)、曲臂悬垂,进一步降低测试各单项最低得分至30分,并将测试成绩评定列入体育课成绩,初步形成课余锻炼 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局面。同时考虑到儿童组的实际情况,儿童组增加的10 m×4往返跑、50 m×8往返跑、掷实心球(1 kg)、20 s立卧撑、斜身引体等测试项目难度系数稍小,同时部分测试项目男女有别[14-15],因此不同组别的学生均可以根据自身运动喜好和特长而选择不同的测试 项目进行测试。 2.3 演变缘由 阶段二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历经3次修订,项目测试要求和达标标准等都有所调整,“以身体素质为主”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文化大革 命”后,国家在总结和反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后,取消了因战争年代需要而设置的带有军事性质的测试项目。同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方针的指导下,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选择是以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和项目开展的地域性和普及型为出发点,测试项目标准的制定都是以国内多省市多部门大范围调研为依据, 因此这个阶段的测试制度是自主研制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