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与2014年的在形式上一脉相承,命题材料均呈现并列式关系。2014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论及的是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两种照相技术,2015年的材料则是比较亲身走近自然与通过媒介间接感知自然两种不同的途径。广东卷作文题历来善于结合时代、社会与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元思考与解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总结道:"如果说2014年更多地关注的是'科技、情感、生活、哲理'等的话,那么2015年则是更多地关注'科技、自然、选择、哲理'等。"[2]科技、自然其实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也是目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那么,命题者探讨感知自然途径优劣问题,实则为何?结合命题意图来探究题目可知,这其实是在人类疏远自然,甚至片面追求发展破坏自然的大时代背景下,引导考生正确感知自然、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如考生不仅关注到哪种途径的好坏问题,结合自己对自然的体验、认识展开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还能联系实际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问题,其立意水平显然更胜一筹。 如今各地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呈现出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内涵丰富、角度多元的特点,考生可发挥空间较大,大都有话可说,但如何将话说得鞭辟入里呢?开阔作文视野、提升立意高度、深化思想内涵颇有必要。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立意前考虑作文题目现实指向。优秀的作文题贴近生活,能让学生有话说,也能引发学生思考。在正式确定立意前,考生不妨多多琢磨,题目背后是否蕴含着命题者对社会某些现状的看法,是否想引导我们关注某类社会现象,意在弘扬什么、针贬什么。2015年重庆卷"公车上的等待"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友善",在展现亲情的可贵、蕴含对弱势群体关怀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宽容精神,与人为善。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最具风采的人物"、天津卷"范儿"等,也都体现了命题者对现实的关照与思考。因此,考生审题时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还需要体会作文题的现实指向意义,琢磨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二是立意时提炼具备现实意义的观点。在探索出材料与现实的联系后,考生还需要提炼具备现实意义的观点,提升立意的高度。2014年新课标甲卷高考作文题是"给野生动物喂食"一"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材料分析可从"野生动物"或"喂食者"两个对象切入,野生动物自身有觅食能力,长期依赖外来帮助会导致能力丧失,喂食者擅自喂食会破坏自然规律。考生可以写"人与自然",但在立意时如能将野生动物与现实社会中备受溺爱的孩子相联系,将喂食者与习惯包办一切的家长相联系,将喂养动物的危害与社会上的"啃老族"相联系,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是关注时事,多写时评。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新闻时政,但发现此法对学生写作水平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仅停留在了解层面,不曾将时事消息咀嚼思考,这些时政消息对他们而言与普通的娱乐花边新闻并无太大区别。如此下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并无多大提升,也无法将其作为素材灵活运用于作文中。笔者认为,定期进行时评训练不可或缺。时评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批判,不少作文题也是以时事热点为材料,以期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因此,学生应多观察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国家的发展趋势,在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同时,将自身对事件的思考融入写作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增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而且能提高写作中议论分析水平及在立意时联系现实的能力。 苏洵《六国论》能够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勇于直扣现实,聆听时代声音。如今我们写文章,需要的正是秉承苏洵这种为时著文的态度,让自己的作文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着眼于现实生活体验,关注于国计民生,才有可能写出立意深刻的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