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未来(2)

时间:2016-03-02 10:12 点击:
4.涉农类专业学生规模在萎缩 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城镇化背景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尤其是要注重留守儿童、留守学龄青年及留守农民的教育,使其学会经营、懂技术、会管理,更加高效地经营自己的土地。这一目标的

  4.涉农类专业学生规模在萎缩
  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城镇化背景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尤其是要注重留守儿童、留守学龄青年及留守农民的教育,使其学会经营、懂技术、会管理,更加高效地经营自己的土地。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涉农专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的状况却是涉农专业的学生规模在萎缩。相关数据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从2009年开始大幅上升,招生数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110.43万人,在校生数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225.96万人。然后双双逐年下降,到2014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比最高峰时减少64.24%和41.41%。
  三、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镇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走向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新的社会环境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环境,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1.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具备了满足教育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才能实现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省级主管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要制定符合本省及各地区实际情况的教育经费标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经费标准模式。因为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不同,这就决定了各地区要发展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自然也就不相同。第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单列。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这一教育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所需经费也就与其他教育在性质、数目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单列对改善办学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要根据专业进行经费预算。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不同,所需的经费自然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摒弃原来所有专业预算相同的做法,要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
  2.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吸引力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契机,深化改革、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寻求适应新环境的生存之路,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吸引力是必然选择之路。
  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农村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较以前发生了变化,农村职业教育要想发展也就应该在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来设置相关的专业,从而使所设置的专业能够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
  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构建符合当今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材选择等各个方面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进步而服务,都要为农村、农民、农业而服务。
  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在办学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要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技能强的中青年教师。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第三,要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使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学习能够有机的结合。
  3.注重培养学生对农村的感情,使农业后继有人
  农村职业教育要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应当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相应的教育,从小就了解农业,熟悉自然,热爱农业劳动,树立“务农光荣”的自信和自豪。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以色列和韩国的成功经验。以色列人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是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农业教育,制定并颁布各年级农业教育课程大纲,中小学均有针对不同年级的农业教育课程,并建有33个农业教育农场,便于学校开展农业教育。韩国在小学阶段以“实科”名义安排环境美化、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农业相关内容的课程。初中阶段,根据实际在农村生活、家庭生活、工业生活以及渔村生活中选择一个领域进行“实科”教育。其中,农业生活内容丰富,有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食品加工等内容。
  4.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涉农专业
  由于涉农专业学生规模的萎缩,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国家为了鼓励学生选择涉农类专业,已于2009年出台了免学费的优惠政策,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涉农类专业依旧是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涉农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生产劳动有机的结合,以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涉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河北省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即采用涉农中专送教下乡。通过这种实地教育,培养符合实地需求的实用性农民。送教下乡打破过去的教学模式,根据各个村或镇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选择教材,通过调查农民所需的知识而开设相应的课程,这不仅使农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使课程的实用性大大增加。农民学习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用于自己的生产劳动,从而使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不再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场所,而是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既能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不耽误农民的正常生产劳动,在实际的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
  5.建立健全政策,出台公益性农民培训制度
  当前,我国存在着较大数量的农民工,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894万人,但是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32.7%,还有相当多数量的农民工没有接受技能培训。在农村中生活的人口也是数量巨大,2014年为6.2亿,这些人口中的劳动人口教育水平多为小学、初中。
  对于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处理继续加强涉农专业及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还需要完善制度,加快出台公益性农民培训制度,建立公益性的资助体系,给予学历型职业农民培养财政支持。在这方面有些省份已经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福建省从2013年开始,已经将新型职业农民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纳入财政免学费保障;陕西省2014年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训补贴,人均补贴达3000元;广西省2014年对1.5万新职业农民进行了免费培训。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为农民在新形势下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0-02-19.
  [2]孙佳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3,(3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