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触屏”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传播具有“无屏障性”,也就是说各种新媒体如微博、电子邮件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等没有国界,信息跨越了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信息内容繁多并且杂乱。新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构建与重塑的有力工具,因此一些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势力都会采用这种媒介传播有利于自己的言论思想,争取吸引更多的受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新媒体传播落后腐朽思想与价值观,这对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如果长期处在一种不良信息环境中,会很容易导致其价值观错位、思想信念缺失等,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难度。新媒体还具有虚拟性,给学生的行为与言论提供极大的自由性,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是对于一些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这种空间环境下很容易会随意发挥主动性,在你现实与虚拟网络中进行频繁地人格转换,容易引发人格障碍。还有些大学生沉溺在新媒体中,沉溺在虚幻的世界中,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很容易在心理上与人格上出现问题。 三、“触屏”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 “触屏”时代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有所延伸,不仅要在教室与课堂上进行,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外,以高校校园生活为基本出发点,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构建高校立体化创新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新媒体。高校应该将学校的新闻、宣传以及各级党团组织请进网络新媒体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将个部门的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本着趣味性、服务性以及人文性的目标建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将大数据知识技术应用到其中,网站议题以及话题建设重视舆论引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引导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高校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与交流,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台,针对大学生关注热衷的问题展开互动与交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质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与多种新鲜事物,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跟上“触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接受媒介信息并给予评价;采用媒介进行生活于工作,高校教师应该朝着这个三个环节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混杂、泛滥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其信息传播、识别能力,还要提升自己的评价、引导能力。 (三)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将高校的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新媒体环境,完善各种信息监管机制,监督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与途径,构成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工作。移动互联网下的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与管控,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网络管理员以及建设虚拟网络组织等形式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也要做好应急预案与反应机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进行弘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触屏”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产物,典型代表就是移动互联网下的新媒体,这些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应该利用这些新条件新优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大数据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