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地表征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区别概念的突出特征,使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区别,但在现实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因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精确的表征和粗植的表征都是需要的,粗糙的表征可用于计划、设计、问题排除等问题解决伊始的初期阶段,而后期的数据收集、结论等过程则需要精确表征以获得精细化描述。 二、知识的程序化阶段与教学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能否熟练地运用概念和规则是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标志。程序性知识包括技能、计算法和技术等,这个阶段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应用(执行和实施)、分析(区别、组织和归因)与评价(检查和评判)。[7]当运用程序性知识完成熟悉的任务时,熟悉的情境经常提供充分的线索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程序操作;当完成不熟悉的任务时,可用的程序性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修正,所以程序化阶段指导行为的知识将发生两种转变:一是形成特殊领域里的规则,使先前还没有达到平稳和准时程度的"部分技能"获得平稳性和准确性,二是使各个部分的联结将得到增强,单个的从属技能结合为整体技能。[8] (一)联系定位加工 联系定位加工是将前一阶段中被分解开的各个小程序联结为整体,形成固定程序的刺激与反应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小的产生式①组合形成大的产生式。为了促进这种组合的产生,必须使两个小的产生式持续处于激活状态,这样,前一产生式的行动为后一产生式的启动创设了条件,由此获得的一个新的产生式既含有前一产生式的条件,又含有前后两个产生式的行动,而对后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则作为多余的信息予以删除。由此,通过产生式的"如果一那么"的条件规则,就会知道一个条件的下一个步骤应该做什么。 在产生式的联系定位加工时,学生容易形成定势。而当条件改变时需要用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处理变化的情形以产生新的方法,所以练习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这需要正确的方法。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反复交替进行不同的练习,给学生提供将一些小的程序组合成大程序的机会,形成一套操作步骤并通过练习增加其熟练程度。通过基本操作的重复,学生才能得到调节动作的相关线索。随着练习的进行,那些导致错误的内部线索被逐渐排除,而那些与平稳而精确的操作相联系的线索便开始建立并保持下来,这些线索成为技巧动作的调节者。[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