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是从具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范式变革。课题研究中的理论分析不是无病呻吟式地套用概念和术语,而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范式和思维品质。对于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课题研究者需要拓展理论视野,把握好三个维度。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即如何使抽象的理论观照具体的现实,以及从具体的问题抽离出一般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即如何对某个理论认识追本溯源地进行阐释和澄清,并根据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对其修正和完善。正如福柯指出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缓坡历史",研究者需要重视教育思想的"连续"与"断裂"。[8]三是国内与国际的维度,即如何克服中国语境对于问题分析的制约,同时又能使国外的理论适切中国的现实。国外许多学者倾向于把人文社会学科中的"比较"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试图通过比较推进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国际比较对于教育课题研究具有方法论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分析范式,且可以从"局外人"的视角审视国内的现实。但由于教育问题和理论的文化制约性,研究者必须思考国外理论之于中国现实的适切性。 3.研究偏离主题与校正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知识创造活动。在课题立项之后,研究者对于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意缩小研究范围,"画虎不成反类犬"。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研究题目较大,但研究内容却极为单薄,造成文不对题的现象。某项关于来华留学生规模效益的研究,最终提交的结题报告却只是一份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几个留学生的访谈,研究严重偏离主题。二是随意变换研究焦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即以研究者熟悉或现成的无关研究充当课题成果,造成课题成果既脱离主题,又重复研究。某些课题研究者以无标识或多标识的成果应对多项课题的鉴定,不同的研究项目却充斥着相同的内容,文不对题、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删减版"或"山寨版"的课题成果在高校和基层的研究者身上都有突出的表现。 研究偏离主题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课题研究中契约精神与学术自由的冲突。按照委托一代理的相关理论,课题申报书是研究者与课题管理者之间的研究契约,在课题立项之后,不能完成承诺任务的行为都视为一种违约。然而,学术自由也使得一些研究者根据自己兴趣点的转移不断变换研究主题,随意扩大或缩小研究范围。其次,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源于研究者对课题设计和论证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研究可行性的论证不足。在当前的课题管理体制下,某些研究者为了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在课题论证中夸大研究者的能力,并以宏大的题目争取高级别的课题。这也是课题研究中"重申报、轻结题"的表现之一。最后,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还源于研究方向的迷失。课题研究过程中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在工具性思维的影响下,研究者常常只关注"怎么做更有效",而不关注"做了什么",从而使最终的课题成果与最初的目的渐行渐远。 从2013年开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只设重点招标课题指南,其他类别课题根据研究者的兴趣自行选题。在学术自由拓展的同时,研究者更需要克服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对此,课题研究者首先需要应对学术自由与课题承诺之间的张力。课题研究是社会需要和学术兴趣的统一,而大学中以知识传授和创造为目的的学术探究,则是学者"闲逸的好奇"或"学科规训"活动,二者虽有联系,却有本质不同。课题研究的问题必须高度聚焦,并在限定的问题范围内展开学术探究。其次,课题研究者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贪多,也不偷懒,某项关于高校评价体系的研究,试图将整个机构或部门的工作都囊括其中,既容易冲淡主题,又无法高效地利用经费。研究者要将研究的问题或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研究任务,并依此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既要防范无关内容的渗透,又要克服研究的偷工减料,从而把握好研究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