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元问题、元理论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着重搞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和运行特征,是探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首要课题。"历史定位"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思想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传导"、"承续"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运行特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运行状态是"自上而下"的,它是一定社会、国家、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组织实施的,教育受益者是组织化的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确定目的目标的。此外,探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还包括两个重要课题,即划定学科相对的研究边界和领域,以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准则。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观;历史定位;运行特征 引言 探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走向,根本在于从本体论意义上深化理解和重新解读"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元问题"、"元理论"①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实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根本性问题的根本性认识、解读和把握。它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流演进、本体本质、核心理念、功能价值、运动形式、方法论原则、终极意义等多重基本规定性的重新思考。从方法论上讲,把握并评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关键是考问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定性及其框架领域,直至延伸到本体性的终极追问,这是最基本的。二是关于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态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它的开放、创新和发展问题,实际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性存在与理想性追求的关系问题。三是,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尺度与价值依归,实质是它的"有用性"及其边界问题。"价值尺度"主要是评价准则问题,而"价值依归"则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目标"及其实现状态。总体来说,把握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应当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视野,坚持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秉持立足现实与着眼发展相统一的方略。 "思想政治教育观"问题,目前学界仅有少量论文论及,又多为个案性的及具体工作层面的,本体性探讨尚少甚至尚未真正提出。但这个"观"极为重要,就如同世界观是把握世界的"总开关"一样,它是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总开关"。依据马克思的思路,它可称之为"普照光"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它如同"庙里的神"。它体现为一种"终极性解释追求",规定和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原理以及学科学理体系。 探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首要的课题是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其前提是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正如列宁所说:"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1]这是探讨问题的重要基础。为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个内涵较为深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之间思想政治道德等精神元素交互传导过程,本质上是社会、国家或某种社会集团通过教育实施者、各类各种传媒介体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道德水准惠及人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一界定笔者曾做过初步要点解读①,基本认识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内涵,是指教育源发者有意识地通过教育实施者并运用包括文字、语言、声音、形象、环境等传媒介体影响教育受益者的精神传导运动,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形成、发展、走向完善的助力,是惠及人的精神世界健康、进步、和谐、愉悦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内涵,是指进人文明时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被纳人阶级关系运行的轨道,成为一定国家或期望并可能掌握国家政权的一定社会集团主流(主导)思想文化或意识形态、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实质是一定社会、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自觉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念,将所属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教化成为适应其需要的守护者和接班人。 |